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 - 产业数字化与产业互联网研究服务平台!

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供应链金融研究中心/正文

工行陈昭旭:响应双循环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和创新供应链金融

作者:周小渔来源:供应链金融

2021-05-28

微信截图_20210528095145.png

中国工商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兼网络融资中心总经理 陈昭旭        

        发展供应链金融必须立足供应链实体。金融应随着企业购、产、销过程中的供应链经营管理流程优化和商业模式创新而改变。供应链金融的产品设计及风控手段须与实体企业商业模式相契合,以不改变原有商业模式为基础,不断探索创新、磨合、优化,将资金真正注入到薄弱主体的生产经营薄弱环节。

        供应链金融已逐步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重要地位,其在稳固产业链、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这也对供应链金融提出了更高要求。

1

响应双循环发展战略,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当前,市场竞争已经从个体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实体经济壮大依赖于产业链的协同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而处于产业链末端的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影响整个产业链运作效率的提升。

        “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响应双循环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和创新供应链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工商银行履行大行担当的重要责任。”陈昭旭表示,供应链金融是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手段,将金融服务输入到供应链各个环节,能够加速产业链资金流转,提升产业链效率,有效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供应链金融可以帮助核心企业加强供应链管理,加强供应链稳定性,提升产业链竞争性,促进产业链各参与主体的健康发展。

        陈昭旭进一步表示,通过供应链金融,能够从对单个客户的金融服务提升到产业链群体的服务,实现“1+N”的获客拓户,且依托金融科技,结合商业场景,应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以线上化、数字化的方式,对传统金融的产品、流程、风控等进行了创新,能够大幅度提升银行服务能力和效率。

2

立足供应链实体,将资金注入生产经营薄弱环节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有利于贯通产业链上的大中小企业,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其中,中小微企业是重点服务对象,也是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陈昭旭指出,发展供应链金融必须立足供应链实体。金融应随着企业购、产、销过程中的供应链经营管理流程优化和商业模式创新而改变。供应链金融的产品设计及风控手段须与实体企业商业模式相契合,以不改变原有商业模式为基础,不断探索创新、磨合、优化,将资金真正注入到薄弱主体的生产经营薄弱环节。

        中小微企业缺乏银行认可的抵质押或保证担保,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商业银行应创新多种融资模式,充分借助核心企业主体信用、产业链数据信用、交易商品的信用多种增信方式提升产业链上下游直至终端的中小微企业融资可获得性。

        产业链上中小微企业,尤其是制造业,其平均账期短、收付款频次高、资金诉求急迫。在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审批流程冗长、客户“皮鞋成本高”等问题持续困扰着企业与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应着力创新优化服务模式,提高审批效率,打造线上无接触式高效金融服务,提升客户体验。

        此外,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往往分布在全国各地,客户诉求多元化、模式差异化,商业银行应建立起更高效的跨区域协同机制,建立业务集中处理、统一标准和高效推动的风险控制及运营模式。

3

开放合作,探索供应链金融服务新模式

        伴随经济发展趋势以及相关政策的出台,供应链金融向着良性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实际业务开展过程中,供应链金融创新工作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各参与主体各司其职开放合作,共同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尚不成熟规范,不同企业对其理解认识不尽相同,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探索实践也不同,客观上形成企业间壁垒。”陈昭旭表示,认识上的不一致对供应链金融在更大范围、更高层级的发展与应用带来困难。

        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重要参与者,部分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出于对自身商业数据的保护或是对供应链金融认识不足,不愿意提供相关数据或是不愿意确权、承担担保、回购或调剂销售等,导致业务合作难以推进。这就需要核心企业能够以积极开放的态度,引导上下游供应链客户,承担起供应链的管理职能,做好数据开放、确认债权、信用増级、信息共享等配合性工作,积极推进供应链金融的应用。

        在依托物权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中,货物监管方是否能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连通产业链物流信息,真正有能力并愿意覆盖物权风险,是供应链协同中的难点和重要组成部分。仓储、物流、监管和监测等金融参与主体,要应用智能化监管、监测手段,规范监管流程,加快信息化建设,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赋能。

4

以创新强化供应链金融风控能力

        传统供应链融资业务操作及风险控制完全依赖人工、贸易背景难核验真实性、缺乏有效的资金流和物流的闭环控制手段,对银行而言风险高、控制难和办理成本高。工商银行数字供应链业务通过金融科技赋能、创新数字化,有效控制了供应链业务风险。

        “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的核心任务是围绕供应链运营需求和特点,以金融风控的基本逻辑和金融科技的充分赋能,提高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陈昭旭表示,创新本身就是对风控的强化,创新要以风控为基础,在创新发展数字供应链的过程中,要重视把握实质风险,着重关注场景业务中交易结构、业务流程和每一个关键节点,确保债项优质、债项可控。

        为进一步提升风控管理水平,工商银行通过推进数字化风控模式,借助金融科技力量构建核心企业及合作方经营动态、借款人贸易及征信变化等监测模型,实现了对业务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监测。一方面,着力提高银企数字化交互能力。提升双方智慧连接能力,实现动态交互及在线查验数据,解决了传统供应链融资防假反假难题。另一方面,全力推动业务流程数字化。基于借款人、债项和契约等维度动态数据和智能决策流程,实现了在线签约、智能审批、直驱放款,降低了操作风险。

5

科技是驱动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的关键要素

        供应链金融整体发展依托各类金融科技技术赋能。“从物流金融、供应链金融、到产业链金融,我们可以发现供应链产品是伴随着科技发展而创新产生的。”陈昭旭说。

        物联网与5G技术的结合,可有效掌握押品情况,实现仓储管理精细化、标准化和智能化,大幅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如视频技术和RFID射频技术可视化监管仓库、无人机远程巡仓确保质物安全、边缘计算设备监控抵押商品出入库状态变化,实时掌握押品动态等。

        大数据分析技术可运用于获客、风控等方面。数据交互技术的创新与广泛应用使各信息主体逐渐脱离了“孤岛”,从电商、物流、海关和税务等获取数据成为了可能,通过客户行为数据可进行客户数字画像,筛选优质客户;通过交叉验证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等信息,可完善风险认证和监控预警模型,进一步提高信贷领域风险风控能力。

        此外,区块链具备去中心化、防篡改和可追溯的特点,在确保贸易信息真实、防止交易欺诈方面可以进一步挖掘。生物识别技术可以应用于客户认证方面,在保障安全的同时为客户提供更便捷体验。

        谈到未来供应链发展趋势时,陈昭旭分析,供应链金融模式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不断推动传统行业升级。未来供应链金融整体发展依托各类金融科技技术赋能,向数字化、智能化、场景化和无感化方向发展,将逐步突破流程本身的限制,突破地域的限制以及突破操作环境的限制。


产业互联网定义:产业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连接企业与企业之间商品流通,提升产业链与供应链协同效率,具体包括B2B电商平台、供应链金融平台与网络货运平台等多种平台业态。


【版权提示】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xw@netsun.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关于研究院网经社关于网盛
© 生意宝(002095)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10002000015号 工商执照 浙ICP证  网络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