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 - 产业数字化与产业互联网研究服务平台!

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供应链金融研究中心/正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供应链金融实践面临三大困难

作者:来源:《财经》新媒体 

2021-07-27

“供应链金融在中国发展的时间很长,做了很多探索和努力。在宏观上,我们已经把供应链金融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银行做这么多探索,为什么我们现在还在这里谈供应链金融?是什么东西在阻碍供应链金融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7月24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在由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财经》杂志和《财经智库》承办的“2021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上如是表示。

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

陈道富指出,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供应链金融存在三方面的困难:

一是供应链金融引入有一定历史的背景,发展的过程中,使得供应链金融很自然跟银行信用连在一起。从银行信用看供应链金融,使供应链生态化运作绑在银行原有那一套经营模式上。

二是我们非常强调主体信用,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不在于强调主体而在于强调生态。怎样重构拓宽非主体交易信用,如何从银行信用转到商业信用,主体信用转到消费信用,这是要突破的。

三是我们的网络建设和基础设施还相当有限,企业离供应链金融要求的数字化程度还有相当大差距。

以下为部分发言实录:

陈道富:金融如何对产业链供应链赋能?从链的角度来谈,关注的是循环是网络,更强调一个生态的概念,关注不同点之间的联系。

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正处在变革时期,链的联系、网格化的联系正在重构,很多企业和金融机构把自己的环节打开,细化、交叉、重合。这个链背后反映的,是我们看这个世界,不再只是看一个点,而是看一条线、一个网状。加上聚集效应,其实更强调从生态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

金融要介入这个过程,意味着要跟生态结合起来。但很遗憾的是,两者者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供应链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完备性和安全性的问题,另一个是有效循环的问题。供应链跟金融相关的部分对时效性要求比较高,带有货币特征的一般在一年以内,同时还需要真正做到产融结合。

这就给中国的金融体系提出两个要求,一是交易所的产品非常标准化,但企业的金融需求是模糊的,需要思考如何把产品供给的标准化和需求的非标准化结合起来;二是提供服务、响应需求时,有很多服务是介于金融和非金融之间,如何让市场可以自主提供金融和非金融服务成为关键。

供应链金融在中国发展的时间很长,做了很多探索和努力。在宏观上,我们已经把供应链金融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银行做这么多探索,为什么我们现在还在这里谈供应链金融?是什么东西在阻碍供应链金融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可以发现三个很有意思的认知和实践上的问题,一是供应链金融引入有一定历史的背景,发展的过程中,使得供应链金融很自然跟银行信用连在一起。一讲到供应链金融就会讲应收帐款,一讲到应收帐款就会讲企业授信,最后就会跟银行信用联系在一起。从银行信用看供应链金融,使供应链生态化运作绑在银行原有那一套经营模式上。

二是我们非常强调主体信用,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不在于强调主体而在于强调生态。怎样重构拓宽非主体交易信用,如何从银行信用转到商业信用,主体信用转到消费信用,这是要突破的。

另外,我们做供应链金融时发现,关于谁为主来推动供应链金融,在政策上由谁来主导整合,现在政策上不协调,一旦面对这个问题时就会动力不足。无论是从核心企业还是从银行角度来看,要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动力和障碍都存在。

对核心企业来说,供应链金融成本和风险收益不一定对称。对银行来说,会涉及跨地域,会有很多具体障碍。如何使得核心企业和银行有动力,真正来构建供应链金融?

对物流企业也一样,面临如何把这些主体聚集在一起。政策上其实在法律层面没有障碍,但是在法规上面,在政策的实践过程当中,有非常多的细节跟供应链的要求不完全符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

第三个实践中面临的困难,就是我们的网络建设和基础设施还相当有限。供应链金融里面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核心是要建立起网络状的信息,并且能够分析这些信息。谁来构建这个信息网络,形成闭环的数据?先在其实各方都在某一个点上努力,但要连在一起有一定的欠缺。

此外,企业离供应链金融要求的数字化程度还有相当大差距。现在一些企业甚至工厂的数字化都没有实现,还有一些在集团层面、财务层面、供销层面上数字化也没有完成。企业层面缺乏数字化,要想把供应链金融串起来面临巨大难度。因为这是基础性的工作,产业链布局上有大量的欠缺,使得供应链真正在现实往前推进过程当中发现基础不足、动力不足。

供应链金融在中国已经上升这么一个高的高度,各方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接下来要我们沉下来,真正的解决供应链上现实的一些问题。

关于资金激励机制,我觉得就三个词,看得见、看得懂、信得过。要看见主体,看见它的价值。要走进产业,才能看到别人没有看见的价值。并且要看懂这个价值,跟这个价值共成长,才是最安全最好的激励机制。

最后,要设计出一个能够把双方利益结合在一起、信得过的机制。此外,如何有效地响应所看见的价值和需求,突破自我认知与现有政策背后的隐含认知非常重要,这样才能真正推出适合市场需要的约束机制。


【版权提示】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xw@netsun.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关于研究院网经社关于网盛
© 生意宝(002095)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10002000015号 工商执照 浙ICP证  网络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