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 - 产业数字化与产业互联网研究服务平台!

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最新动态/正文

黄奇帆谈建筑业数字化转型:以互联网思维向产业生态要效益

作者:来源:澎湃新闻

2021-11-03

“我国还有大量的人群未能享受到优质住房,还有大量的建筑物要建造。现在的预制房、装配式住宅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力问题,但这不是终极目标。智能化技术的开发和相关设计理论的发展,对建筑本身、房地产行业、中国的人居生活影响才刚开始。”

10月30日-10月31日,中国数字建筑峰会2021·企业家百人论坛在浙江杭州召开。重庆市原市长、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联席主席、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黄奇帆在会上重点谈了他对建筑业数字化发展的看法。

黄奇帆表示,近年来,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进展,但主要依赖资源要素投入、大规模投资拉动发展,数字化程度较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尽管近几年建筑行业增加值增速与GDP增速差距收窄,增速放缓,但是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却并没有降低,其规模依然非常巨大,建筑业正在从快速增长期走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期。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4年建筑业总产值将超过34万亿元。新形势下,推动建筑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数字化转型是必由之路。

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是向建筑产业生态要效益回顾建筑业从信息化到数字化的发展历程,大概经历了三个理念阶段:工具阶段、协同阶段和模式创新阶段。

目前大多数建筑企业的信息化还是工具型理念阶段,把数字技术看作是服务传统产业的工具,思维方式还是围绕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筑管理软件来展开。随着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理念的普及,建筑业数字化走向了协同理念阶段。这一阶段,建筑业普遍意识到了BIM在打通全产业链上的作用,并能够想象出产业链打通后的成本效益,于是出现了各种建筑集中采购方案,各种BIM集成应用方案。

黄奇帆介绍,在协同阶段,建筑业找到了降低产业链成本的一些路径,但是还没有找到新的盈利点,从而使得各种协同方案的落地困难重重。模式创新阶段是对建筑产业盈利模式的重新思考,是在满足了市场的建筑空间需求之后,寻找建筑产业的数字时代的新需求,并为产业找到新的利润点,建立新的商业模式。这一理念阶段是建筑业数字化的真正目标所在,也是构建建筑产业互联网的阶段。

所谓建筑产业互联网,是通过推动建筑产业内各个参与者的互联互通,改变产业内数据采集和流通的方式,并运用区块链等技术,保障产业内数据交易的可信性,进而改变产业价值链,提升每个参与者的价值。建筑产业互联网充分体现了数据要素在建筑产业内的价值创造能力,通过挖掘数据要素的价值提升建筑产业总体价值。

黄奇帆认为,建筑业数字化要跳出信息化思维,走向产业互联网思维。数字化和信息化是一对既紧密相连、又有所不同的概念。目前在建筑产业中还存在着混用的现象。

简单理解,信息化是向企业内部和供应链上的流程要效益,通过信息技术提高流程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但对建筑行业的自身的业务规则没有太大影响。而数字化则是要向建筑产业生态要效益,要激活整个建筑行业的数据要素,从而变革建筑产业的业务模式,甚至于是基本建造方式。如果说信息化关注的核心是流程,数字化关注的核心就是商业模式,也就是建筑产业互联网。因此,数字价值的挖掘不是历史上的IT部门能够做的工作,而是整个建筑行业企业的战略调整,需要企业领导者改变思维模式,全方位地做好规划。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刁志中在之后的发言中提到,产业互联网不是对消费互联网的替代,而是从以产业链需求侧消费环节为主延伸到研、产、销、服全价值链,从供给侧出发为客户提供端到端服务,所以产业互联网是对消费互联网的深化,强调数字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为传统产业提供数字化新基建。

提高建筑业数字化投入比例,要重塑建筑产业生态

谈及当前建筑产业数字化存在的主要障碍,黄奇帆认为主要有三点:

一是建筑业上下游产业链长、参建方众多、投资周期长。建筑行业的各个工程环节脱节不连贯,由分散的部门或专业团队负责,各个流程阶段无法协调出一套统合的、以整个项目周期为范围的信息化改革方案。这种情况下,作为供应商的软件厂商,要想熟悉并掌握全部要点和痛点,难度极大。

二是参与单个项目的工程队数量众多,尤其是中小型工程队素质参差不齐,管理颗粒度粗糙,使得信息化手段难以推进。在项目管理中,因为最终实施人员往往是小型工程承包队,每个承包队的管理水平不一,对于信息记录的执行力度不一,执行效果不一,最终较难形成统一、有效的项目日志。建筑业具有产品形式个性化和多样性、生产地点不固定、机械化程度低,人员多变、管理模式多样、管理灵活度高等特点。整体管理效率低下。

三是除了建筑行业本身的挑战之外,建筑全流程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较低。虽然BIM、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方兴未艾,但技术协同性不高,难以有效满足系统性需求。从BIM的提出开始,到随后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建筑行业本身面临的问题得到了一定解决。但这些技术整体协同性尚低,以某一项技术仍然较难解决建筑行业根深蒂固的问题,如效率提升、数据互通等。

黄奇帆指出,建筑业数字化投入比例低不是最主要的问题,要注意的是数字化的投入产出比。他说,“在建筑业,我们最常听到的就是信息化、数字化投入比例过低,限制了行业数字化发展。2017年12月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数字时代的中国: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经济》显示,中国建筑业是数字化程度最低的行业之一。另据中国建筑协会统计,我国建筑信息化投入在建筑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仅为0.08%,而欧美发达国家为1%。”

“如果与欧美发达国家比,我们投入低了。但是要看到中国建筑业自身产业结构决定了我们过去的信息化投入比例。这个数字如果是准确的,也只有参考意义,没有绝对的说服力。建筑业也好,建筑软件企业也好,应该关注的是数字化投入产出比,也就是数字化如何能够帮助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目前阶段,没有哪家企业不注重数字化投入,只是这个投入该投向哪里?如果只是购买软件、搭建建材采购的供应链,这个投入比例肯定没有办法高上去。要想这个数字高上去,就必须让企业看到数字化投入的必然性和价值所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重塑建筑产业生态。但正是因为基数低,中国建筑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上面的空间才大,所带来的收益才更加值得期待。”黄奇帆续指。

“数字建造服务商等新角色将成为产业核心”

数字化时代,客户需求个性化、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供应链开放合作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这也是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

黄奇帆说,建筑业企业必须顺应这一趋势,改变粗放型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加快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步伐。

要利用数字化技术,打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实现信息协同和产业效率的升级。例如,浪费现象在整个建筑领域十分明显,物料和人工在实施过程中的损耗超过1/3。而通过数字化技术打通供应链,建筑业可以大大减少浪费,还能让管理效能得到提高,伤亡减少,安全得到保障。

“通过产业链的重塑,产业发展会产生发展逻辑、岗位角色、企业主体、组织形态的四个改变。产业发展逻辑由零和竞争向生态共赢转变,低效重复高风险岗位将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数字建造服务商等新角色成为产业核心,现有设计院和施工单位为主体产业生态中将涌现出数字建造服务商+新实体建造服务商这样一个新的主体。” 刁志中进一步说,建设方一方面可以向运营服务商转型,将项目委托给建造方,把更多的重心放在运营服务上,另外一面可能转型为代建服务商,为有土地资源的企业提供代建服务,而传统的建造方则分化为新实体建造商与数字建造服务商,不仅提供物理实体建造服务,同时提供数字虚体建造服务。新生产供应商则采用个性定制、柔性生产等模式,为建造方提供原材料、部品部件新的供应,数字平台服务商与诸多APP应用开发商共同为各参与方提供数字化的能力。


【版权提示】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xw@netsun.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相关人物

黄奇帆
职务:副理事长
机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领域:财政/经济
关于研究院网经社关于网盛
© 生意宝(002095)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10002000015号 工商执照 浙ICP证  网络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