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超大规模单一市场是应对各种“脱钩断链”挑战的重要基础。研究员、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3月25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上指出,中国要积极进行前瞻性布局主动出击,围绕重点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
研究员、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3月25在于北京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上发表演讲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
黄奇帆认为,过去十几年,中国经济在劳动力红利之后迎来一个新的红利——这就是我们的超大规模单一市场所产生的红利,即市场红利。就规模而言,中国人口有14.11亿,占全球总人口的比例接近20%。就市场结构而言,中国是个单一的大市场:法律体系统一、税务体系统一、商业规则统一、语言文化统一。就工业基础而言,中国是全要素全门类全产业链集成的经济体。这三者叠加在一起将产生三方面的红利:
一是“规模经济”的成本摊薄效应。进入中国市场的制造业,一旦规模上去了,就能够大幅摊薄六项成本。一是研发成本。二是固定资产投资成本。三是采购成本。四是人力成本。五是物流成本。六是市场开拓成本。一般来说,规模经济可以从以上五个方面影响到整个制造业成本,一旦达到了充分的规模,就可以把价格压低30%—40%左右,从而形成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引力场”效应。这种“引力场”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从需求的角度看,超大规模市场意味着超大规模的本国消费市场和超大规模的进口贸易量。从生产角度看,超大规模市场意味着市场分工可以更加深化,有利于全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甚至各工序之间都可以通过分工和专业化形成相互嵌套、相互共生的产业链集群。从时间角度看,超大规模市场意味着供给和需求互促共生现象将会十分显著。不仅需求端在不断的更新升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去“供给”;而且由于作为供给端的生产本身具有“学习效应”,将会带来越来越多的创新产品,也就是说“供给”也在创造“需求”。二者互相促进,相互吸引。
三是“大海效应”。“大海”,就是指中国经济的超大规模。与小国经济不同,在面临外部冲击时,超大规模市场可以让本国经济具有更大的内循环余地,具有更强的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一般的“狂风骤雨”无法掀翻这个“大海”。对企业来讲,对基本面的预期十分重要。中国经济的超大规模造就了其如“大海”般稳定。
黄奇帆强调说,“中国有14亿人口、4亿中等收入群体,这将是一个庞大的“引力场”。从产地销、销地产这两个角度看,一些人鼓吹“脱钩断链”是不会成功的。”
他指出,当前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握产业链布局的主动权,重点在于三个方面:一是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补链扩链强链。二是要培育并形成一批技能组织上中下游产业链水平分工,又能实现垂直整合的制造业龙头企业;同时要培育中国自己的生态主导型“链主”企业。三是谋划和布局一批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
黄奇帆认为,这是新一轮产业变革制高点。今后二三十年,中国应该抓住类似像无人驾驶的新能源汽车、家政服务的人型机器人、提供数字秘书服务功能的智能终端等符合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整机产品,使之成为世界性的、具有万亿美元级别的耐用消费品。在这些领域,中国有的跟跑、有的并跑,还有的领跑全球。要积极进行前瞻性布局主动出击,围绕这些重点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
3月25-27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主要国际经济组织、世界500强企业的负责人,以及多位国际著名学者齐聚一堂。本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主题为“经济复苏:机遇与合作”,与会代表将围绕这一主题充分交流看法、凝聚共识,对促进全球经济恢复发挥积极推动作用。这也是自新冠疫情发生后,论坛第一次恢复线下举办。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自2000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22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