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对应着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转变——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数字化转型的发展维度。
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对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营造良好数字生态作出明确部署。政府工作报告也将“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并强调“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
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7.8%,到2025年预计将达到10%;在上海,这一数据已在2021年超过12%。数字技术变革,最终是为了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而实现这一目标,还需在广度、深度和温度上做文章。
提升存量:推动产业数字化
“从‘十四五’开始,上海有一个重要的转型任务,就是实现数字化转型,具体来说需要走好两条路:第一条路是推动‘产业数字化’,第二条路是拓展‘数字产业化’。”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兆安说。
具体而言,前者通过数字技术为产业赋能,支撑传统行业开启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后者将数字技术带来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演化为一批在线新经济产业。两条路相互依存、并进,将促进数字经济跨前发展。
代表委员们建议,加强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数据共享和数据服务,打造覆盖全行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引力场”。
当前,以5g、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加速推进,催生了直播、电商、移动视频、社交网络等在线新经济出现,文化、教育、旅游、医疗等各行各业也涌现出了数字化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模块。
上海杨浦“长阳秀带”正发展为在线新经济的主要承载区。 黄尖尖 摄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数字产业化要做深,需要有创新的实验场景,更要充分开掘数据这个当下极为重要的生产资料。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完善数字经济治理,要更好地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技术的发展最终要造福于民,这是上海数字化治理的内涵和价值。
代表委员们认为,推动数字化应用落地,要以公民需求为导向,以社区为有效服务单元,形成覆盖教育、医疗、生活、安全等多个场景相互交融的智慧“应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