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数字金融研究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指出,随着数字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发展,金融数字化转型与产业数字化同频共振,传统的产业金融服务模式势必被打破,当前,我国产业金融规模接近300万亿元,随着数字经济和产业数字化加速度进一步提升,产业数字金融的渗透率将逐步提升,发展前景将不可限量。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部分银行机构已制定产业数字金融重要发展战略,业内人士认为,产业数字金融是机构的新型命题,预计2025年产业数字金融规模将突破400万亿元,产业数字金融需求将愈加旺盛。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从银行角度出发,布局产业数字金融,难点在于产业场景非常复杂,数据缺乏标准,模型缺乏通用性,核心点是传统企业信用风险,银行机构应选择适合自身的细分行业深入切入,切忌大而全。
产业数字金融潮头
百信银行行长李如东表示:“产业数字金融是新型的命题,当前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产业数字金融和数字产业化等相关产业蓬勃兴起,银行业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抢抓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随着产业数字金融深入,金融服务产业方式将随之改变。产业数字金融应运而生,并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预计2025年产业数字金融规模将突破400万亿元,产业数字金融发展将有效反哺数字经济发展,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记者了解到,百信银行把产业数字金融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之一,确定为百信银行的主航道业务。计划在2023年实现产业数字金融占总资产比例达到40%。
今年1月,银保监会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要大力推进业务经营管理数字化转型,积极发展产业数字金融,推进个人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加强金融市场业务数字化建设。”
安永金融服务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张超表示,未来产业互联网将成为一个数字经济新风口,随着国家级战略引导,产业互联网将会成为未来经济的重要助推器,数字经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之一,已被列入“十四五”规划,并要求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20年的8%提升到5年后的10%。
他指出,产业金融的需求随着人口红利逐步消退,居民杠杆率提高,需求越发旺盛,在2021年12月底人民银行社融的规模显示,产业金融融资规模存量达到260万亿元,接近消费端5倍。
《报告》称,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隐私计算等技术的促进下,产业数字金融将进一步衍生出五大新业态:第一,产业链金融。第二,物联网金融。第三,绿色金融。第四,农村数字金融。第五,科创金融。这将成为银行转型变革的方向。
场景复杂难应对
一家股份行战略部人士表示,产业数字金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一是产业链较错综复杂,会导致银行机构难以清楚产业具体情况;二是整个产业底层资产不透明,较难穿透;三是有时企业主体的信用有限,较难建立信任。
另一家民营银行人士表示:“如果说消费互联网是上半场,产业互联网就是下半场。这些年的实践证明,做产业金融的难点在于产业场景非常复杂,数据没有标准,模型缺乏通用性。核心点在于传统企业信用风险上,要结合企业主数据、场景数据,再结合交易类型、具体的一些贸易背景,用大数据核验等方法进一步穿透识别背后深层次的风险。”
对此,部门机构为破局,发力互联生态建设。例如,平安银行(12.810, -0.09, -0.70%)深耕物联网金融,致力于从底层进行采集,网络层数据回传,经过数据结构化处理,穿透产业与金融信息的壁垒,打造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四流合一的业态体系。
另外,张超指出:“首先,推动产业数字化金融,银行机构需建构自身的数字化能力,但是,银行数字化建设,不能过分关注短期利益;其次,目前各种数字化技术层出不穷,在发展过程中,部分机构盲目采用新技术,建设新系统容易出现问题;另外,银行发展产业数字化金融,不能求全,产业金融细分赛道繁多,很难全面覆盖,要专注优势领域。”
张超还指出:“银行发力产业数字金融,要制定全行战略,明确产业发展重点方向,找到适合自身的细分行业,或者业态进行切入;依据综合技术发展以及产业周期,用投行思维看待产业;另外,目前数字化技术迭代很快,监管要求层出不穷,银行要能够动态调整方案,持续迭代、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