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产品的发展,各领域也迎来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煤炭工业融合,煤炭工业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迅速发展,落实了总书记关于“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成为了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1
煤炭工业两化融合的成效
“十三五”期间,煤炭工业两化融合的成效主要表现为以下八个方面。
1、煤炭行业两化融合组织和管理体系日趋成熟。
行业组建了一批两化融合相关领域的联盟、组织和机构,致力于推动煤矿智能化、工业互联网、5G 等发展。
2、煤炭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升级
大型煤矿井下工业环网逐步普及,5G在煤炭行业应用快速推进,已实现井下成功组网。煤炭企业“上云”进展迅速,生产集控中心、数据中心机房、工业视频监控设施等硬件条件不断升级。
3、煤炭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八部委《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颁布实施后,各主要产煤省份纷纷印发实施意见,明确推进具体目标任务。随着全国煤矿智能化建设现场推进会召开,国务委员王勇出席会议并讲话。这些进一步激发了煤炭行业、企业的积极性。
4、企业数据的采集集成利用水平进步明显
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已逐步摆脱单个系统建设阶段,数据标准化、综合数据集成、一体化管控平台等建设成为主攻方向。基于大数据的各类危险源和灾害识别预警、生产安全综合分析、经营决策分析、煤价预测等算法模型加速构建,煤矿采集的各类基础数据开始发挥其巨大的价值。
5、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加速与煤炭工业融合发展
大型煤炭企业云技术应用占比超80%。基于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技术应用于皮带监控、危险区域巡检、探水作业监控等领域。
6、企业集团管控和产业链协同水平提升管理效率
大型煤炭集团主要管控系统对二级单位的覆盖率提升,企业集团内部产业链间协同水平有所提升。
7、煤炭企业将信息技术产业板块发展列为战略方向
多家煤炭集团布局信息技术产业板块,采用独立建设或与其他各类信息技术公司合作等不同方式,专业服务于煤炭行业。
8、一批煤炭领域项目成果入选国家试点或被表彰
“智慧矿山安全生产数据融合应用试点示范项目” “煤矿大脑——人工智能煤矿探放水管理 APP”等一批煤炭行业项目分别入选国家智能制造、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大数据产业发展、工业互联网APP等试点示范项目。
2
煤炭工业两化融合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行业两化融合发展不均衡、不协调、不充分问题突出
煤炭行业由于理念、管理、技术、人才、地质条件等差别,两化融合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十分突出。
2.体制机制不健全制约两化融合进程
行业两化融合标准体系尚未建立,行业亟须建立一个集技术支撑、投融资、人才培养、推广等相关功能的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
3.信息化投入研发创新动能不足。
煤炭行业整体仍处于信息化建设期,但信息化投入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4.人才队伍建设难以满足行业需求。
行业职工整体信息技能有待提升,管理层知识结构尚待完善、技术人员新技术学习应用系统性不强、操作人员实训不到位。
5.行业特色关键技术研发滞后。
行业职工整体信息技能有待提升,管理层知识结构尚待完善、技术人员新技术学习应用系统性不强、操作人员实训不到位。
6.盲目追求技术先进性现象仍然存在。
个别企业存在盲目追新,在一些新技术概念不清、技术不成熟、与企业实际不符的情况下盲目上项目,造成效果不能发挥和资金浪费。
3
两化融合的方向
要做好煤炭行业的两化融合,需把握好“十四五”两化融合的方向
1.坚持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
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煤炭行业两化融合的推进力度和支持力度;激发企业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煤炭工业两化融合发展良好环境。
2.坚持技术驱动与管理提升相结合
促进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统一,推进煤炭企业数字化转型,构建符合数据驱动的生产组织体系和经营决策体系。
3.坚持自主创新与应用转化相结合
将重点攻关行业特色关键技术和装备,与将各类新技术、新成果、新模式加快应用转化到煤炭行业各类场景相统一,完善企业创新体系。
4.坚持示范引领与分类推进相结合
鼓励先进企业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引领和带动新技术在行业应用落地,又要科学区分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地域以及文化等特点,实施差异化推进目标和任务。
5.坚持开放共享与安全可控相结合
构建上下齐动、区域联动、行业互动、产学研用协同的推进体系;在确保技术自主可控、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大力促进数据、技术、标 准、服务、平台、人才的开放共享。
6.盲目追求技术先进性现象仍然存在
个别企业存在盲目追新,在一些新技术概念不清、技术不成熟、与企业实际不符的情况下盲目上项目,造成效果不能发挥和资金浪费。
“十四五”时期,煤炭工业两化融合要以推动智慧型煤炭企业建设为目标,以推进煤矿智能化发展和煤炭生产方式变革为核心,以培育壮大煤炭信息技术产业为抓手,加快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煤炭工业深度融合,将两化融合作为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途径和支撑。
1.煤矿智能化建设为核心,推进煤炭生产方式变革。
以开采“无人化和无害化”为方向,推进煤矿装备和工艺过程智能化升级,加快智能化与绿色开采技术融合,推动形成安全、高效、智能、绿色的煤炭生产新格局。
2.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推进智慧型煤炭企业发展。
全面推进煤炭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企业大数据平台或数据中台建设,促进生产系统与管理系统有机融合,提升企业经营管控、科学决策和抗风险能力。
3.加快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发展,提升信息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根据企业和煤矿自身条件,统筹协调高速工业环网、5G 网络建设。
4.打造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全产业链服务新业态。
整合各类数据平台和数据中心资源,推进工业互联网网络互联、标识解析等技术研究与应用。
5.以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建设为基础,推进煤炭多元产业同步升级。
全面推进煤炭洗选、煤化工、煤机装备制造、煤电等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智能厂区建设,提升智能装备制造水平。
6.培育壮大煤炭信息技术产业,推动煤炭数字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煤炭数字经济,支持各大集团将服务内部的软件、平台、装备以及信息基础设施开放拓展服务于外部市场;开发煤炭数据交易与服务、区块链技术应用、数据征信等新模式。
7.加快重点领域基础研发,突破行业特色关键技术瓶颈。
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系统性突破,大力开展煤炭智能化生产整套技术与装备、煤矿机器人、煤矿智能传感器、新一代通信专网等研发,提高智能装备的成套化和国产化水平。
8.推进行业新技术应用转化试点,加快示范工程建设。
推进实施智能煤矿、智能选煤厂以及相关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示范工程,5G+工业互联网平台、大数据平台、生产服务型平台、智慧供应链、AI+机器人应用、煤炭工业APP示范工程,两化融合人才强基工程,全员IT技能提升培训工程等,在各领域打造一批行业标杆。试点开展能源互联网、数字孪生、类脑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行业应用。
4
网络货运如何赋能煤炭物流智慧转型
我国煤炭生产与消费呈逆向分布,长期以来形成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运输格局,大量煤炭需要经过长距离、“公铁水”多次转运。从煤炭生产端到消费端,一般需要30公里以内的园区运输、300公里以内的中长途运输,以及大于1000公里的长途运输。相关统计显示,在煤炭售价成本中,物流相关费用占比近半。
“大宗商品物流贯穿产运销所有环节,但长期存在链条冗长分散、效率低下的问题。”国家综合物流信息平台管理中心主任孙腾达在会上表示。
“管理难、协同难、数据难。”中国煤炭市场网智慧物流部总监张鑫如此形容当前煤炭物流管理现状。具体而言:运力管理和业务流程风险防控仍是短板;同一业务不同公司或同公司不同角色难协同;收发货信息难同步,供应链全程无法可视化。
“提高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是‘十四五’规划的重要要求。为尽快进入到大宗商品供应链数字化的阶段,就要同步推动大宗商品物流的数字化转型。”孙腾达表示。他举例说,可以通过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提高组织运输效率和过程透明;以平台数据为基础推动行业创新驱动;通过建设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为大宗商品物流行业、企业级平台赋能。
中国铁路物流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肖星认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必须打造供应链4.0——生态供应链模式,即以创造客户价值为核心,构建生产、商贸、物流、金融服务高效协同,资源共享,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互利共赢的生态体系。
“《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经营管理暂行办法》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今年因此号称‘网络货运元年’。”西安货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表示,“2021年会是一个分化年,监管将更加完善,网络货运和各个垂直产业链进一步融合,实现无纸化、无人化、数据不落地。”他指出,目前整个行业大量存在纸质单据,比如煤检票,未来的趋势就是依托网络实现无纸化,依靠物联网技术大幅提升节点物流效率。
相关专家认为,煤炭物流市场超千亿元规模,即使改进其中某个细节,如果能在全行业推广,降本增效成果也将非常明显。
“我们集团每年煤炭运输量在7000万吨左右,原来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每年在25亿元左右。”淮北矿业集团现代物流贸易公司副总经理张明贵说。为此,该集团在去年初成立了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打造大宗商品供应链运营管理信息化系统,整合淮北矿区运输资源,对所有运输车辆进行平台注册管理,发展“公铁水”多式联运。“经测算,与芜湖港相比,现在吨煤运输成本可降低30元,今年预计为集团降本3000万元。”张明贵说。他指出,煤炭生产企业涉足网络货运具有资源优势,但从企业物流转型发展为物流企业,必须有信息化平台支撑,企业内部要有高层重视,外部要争取地方财税政策支持。
除了企业外,相关行业协会也正在积极搭建平台,推动煤炭物流转型。
产业互联网定义:产业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连接企业与企业之间商品流通,提升产业链与供应链协同效率,具体包括B2B电商平台、供应链金融平台与网络货运平台等多种平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