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支持中小微的重要手段,普惠金融近年来一直受到很大的重视。但是政策层面的重视只是一方面,银行在从事一项业务的时候必须要考虑盈利性。如果从事普惠金融主要是碍于政策压力完成指标,不能覆盖成本、获得合理利润的话,这项业务就不能可持续地内生性发展,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根据资产定价的规律信贷利率主要由无风险利率、资金成本、业务成本、风险溢价和合理利润组成。普惠金融的信用风险大,风险溢价高,单笔业务金额小,单位金额业务成本(主要是人力成本),所以按照定价规律,普惠金融利率偏高。
尤其是16年严监管和经济趋冷开始,风险溢价和监管更加剧了银行的负债成本和风险管理成本,与此同时监管要求降普惠利率,支持实体。一方面成本变高,一方面定价又不能提升,“高成本、高风险下的低利率”几乎是普惠的“不可能三角”,所以对大部分银行来说“普惠金融不赚钱”。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江浙地区的普惠却做得有声有色,不仅盈利保持不错的增速,甚至不良也控制的比较好,根据发布年报且数据较为完备的89家银行数据来看,2018年江苏省银行的平均利润增速14.9%,浙江省16.1%,净息差2.3%和2%,不良率分别是1.34%和1.26%,从全国来看也表现不错。
从调研情况来看,我们发现,江浙地区的普惠业务发展良好,并且不同类型的银行根据自己的特色进行了多种多样的金融创新,比如邮储银行利用邮政物流信息作为信贷评估的参考,为电商提供信贷服务。
从研究中我们发现,这些银行从事普惠金融主要有两个思路:
第一是降低业务成本和风险成本,直接从普惠业务中盈利。当前普惠有两种主要的模式,一种是人海战术,传统的人海战术是通过聘用当地、有经验的信贷员,让其在经验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进行风险识别和定价,运用“熟人社会”的信息优势降低信息不对称,这种模式的缺点就是人力成本高、过于依赖信贷员,难以复制推广,传承效率低。
后来德国国际项目咨询公司研发的IPC模式将传统的人海战术系统化和标准化,具有更强的可复制性,主要是通过还原客户的财务报表,多方收集客户非正式信息,和组织专业的业务团队来实现。从江浙地区的某些中小行来看,有些主要从事小微的银行仍然有较高的盈利水平,尤其是某些深耕当地,下沉比较充足的小行,甚至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普惠金融的第二种模式是互联网模式,这种模式用技术手段来克服人力成本高、风险溢价高的难题,主要是运用大数据征信来克服信息不对称、征信难的风险溢价问题,用机器学习、线上批量审批节约单客成本等方式来克服人力成本高的问题。这种方式在海量数据的支撑下可以大大降低授信成本,将服务充分下沉,同时保持较低的成本,某互联网银行的“微X贷”就是一个典型,其客户中78%为大专及以下学历。
第二是虽然普惠不盈利,但是银行可以以普惠为切入口,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通过搭载的其他业务实现盈利。
比如江苏某农商行的非息收入占比76.2%,几乎要与利息收入平分秋色,从89个银行的总体数据上来看,江浙的非息收入占比也都较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一种“一站式”全方位的对公账户/卡的模式。
比如江浙地区针对农村电商的金融服务匮乏,农村电商的商户结算频繁、沉淀资金多,流动性要求高,且日常经营风险较多。以前传统理财申赎不便,分散性保险保障少又贵,于是银行与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合作的基础上,形成银行、保险和资管协同,提供了一种银行业务办理、账户安全保险、智能财资管理、专属企业保险等服务的综合性对公账户。
这个账户的功能除了现金存取、线上线下支付结算、资金归集、授信融资等传统的银行功能,1)具有投资功能:引入货币市场基金,为客户账户上沉淀的大量资金提供理财服务,支持随时赎回、快速到账的理财服务;2)具有保险功能:提供适用于各行业的保险产品,保障范围包括火灾爆炸、自然灾害、盗抢险等,为企业提供单份最高150万的保障金额;3)具有融资功能:根据不同类型企业指定适合他们的融资服务,比如针对物流企业的存量车抵押保证保险融资贷款服务,由保险公司为车辆提供保险,并且为客户增信,在此基础上由银行为客户提供信贷资金。
从上面模式我们可以看到,银行以普惠为切入口,可以从多个业务层面寻找盈利点,主要包括信贷融资、结算、闲置资金理财、代销基金保险,同时还能从保险和基金进一步合作,获得托管业务。
另外还有银行在综合运用金融租赁、保理、票据和债券和资产证券化等工具的基础上,将普惠金融投行化,利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小微企业融资。
但是做到这个程度需要一定的条件:
一是服务“便携、快速、灵活”。一般的对公服务转账、存取、结算等各业务环节需要验印、填单、等待流程,耗时久、且不方便,一体式对公账户在业务流程上便捷、快速和灵活,让客户用得省心,成为活跃账户,如此才能让银行获得更多中收。
二是民营经济活跃,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因为频繁的存贷、交易、结算等业务让银行提高中收,获得存款,可以补偿从事普惠的高昂成本。
根据19年工商联发布的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江浙地区一骑绝尘,领跑全国,其中浙江省内有92家上榜,江苏省有83家,占总数的35%,这其中少不了政府的支持。
但是根据政府扶持的方式不同也分为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以江苏南部的乡镇企业为代表,强调政府与社会资源的融和互助,温州模式以温州、台州等地位代表,强调大市场、小政府,政府是民营企业的“守夜人”,尤其是温州模式在中国制造和出口贸易的蓬勃发展中举世瞩目。
不过无论是哪种模式,江浙地区的宽松的体制环境、诚信公平的营商氛围,都为招商引资和企业良性运营提供了极大的助力,比如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以后江浙沪地区快速做出反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小微企业,包括减税降费、财政补贴等方面。
总结来看,造成江浙地区活跃的民营经济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宽松的体制环境。江浙地区的民营经济高速发展在国企改制开始的,当时将一大批规模较小的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改制为民营,让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比如宁波市国有和集体成分中有87.4%转制为民营,同时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通过股份制改造吸收社会法人和个人资金,建立多元的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民营经济在宽松的体制环境下实现了良性的发展。
二是完善的保障体系。主要从政策便利程度、法律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方面为民营经济保驾护航。政策方面,从93年开始精简、透明的审批流程,撤销了40%以上的行政审批项目,许多项目审批采取“一厅式”联合审批。从法律建设方面,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从保障体系方面,2001年浙江省率先建立城乡一体化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将农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中,苏南地区率先将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向个体工商户和外来务工人员延伸。
综上所述,江浙地区的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和政府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小微发展好,金融机构和政府可以获得利息和税收,同时金融机构、政府会进一步为小微企业服务,但是要做到这些需要一定的条件,从普及性上来看,中西部在某些方面与江浙地区存在很大的不同,有些经验不能照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吸取一些经验。
政府层面,1)完善中小微企业的能用担保体系,建立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以政府增信来帮助中小微企业融资;2)建立政府信息共享平台,将行政信息作为金融机构的征信信息,包括税务、水电、物流等信息,比如某江浙地区的“税务贷”就是主要将纳税信息作为信贷审批的参考;3)简政减税,行政透明化,减少“寻租”的空间。
金融机构层面:1)促进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发展,建立包括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在内的综合化融资体系。综合运用信贷、PE/VC、金融租赁、保理、票据和债券和资产证券化等工具。2)探索“全方位”“一站式”的金融机构合作模式,通过保险提供保障服务,通过资管提供理财服务,通过银行提供信贷服务,全方位保障中小微的良性发展。3)经过这次疫情各行都在加大对线上业务的重视,同时精简线下流程,深耕农村金融和供应链金融也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当前的经济形势为中小微企业带来了比较大的压力,但是处于经济转轨的重要时期,逆周期调节中对地产等限制性行业的态度仍然非常严峻,反而将中小企业作为刺激的重要侧重点,能否完成经济转型升级,形成健全的产业结构的重点就在中小企业,所以政府多次定向降准、降息来扶持中小微,呵护之情溢于言表,从形势上来看,当前或许可以成为中西部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窗口期,弥补后发劣势,顺势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