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 - 产业数字化与产业互联网研究服务平台!

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供应链金融研究中心/正文

风险控制下的供应链金融分析

作者:程慧来源:芮律说法、供应链管理

2020-10-22

        根据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供应链金融一般多应用于中小微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当中,通过依托核心企业达到缓解自身融资困难的目的,并达到降低以往融资成本费用过高的目的。作为合作受益者,金融机构需要围绕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实行全面化管理,尽可能地将单个企业涉及的风险问题成功转变成为供应链企业可控风险问题,尽可能地将风险几率降到最低。

        通俗来讲,可以视为金融机构初步实现了将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进行密切联系的目标,并以自身为发展切入点,实现灵活运用金融产品与相关服务的目标要求,属于一种新型的融资方法。

        01、供应链金融理念的发展契机与应用必要性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体制由原本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当中,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长足发展的中坚力量。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各大企业纷纷投身于市场经济竞争当中,希望自身企业可以在市场经济中获得一席之位。其中,中小微企业作为企业代表形式的一种,自“双创”政策推行以来,得到了全面发展,基本上成为推动市场经济良好发展的关键力量。供应链金融可以降低信贷风险的原因在于供应链强度对信贷风险调整的影响,以及供应链上大小企业间动态博弈对信贷风险的制约作用。尽管如此,商业银行在实施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仍需要采取一定措施来控制潜在的信贷风险。介于中小微企业资金需求量大的影响,促使其在发展方面遭遇不少瓶颈,尤其是融资问题方面。可以说,对于中小微企业目前发展来讲,如何解决自身融资困难、拓宽融资渠道,俨然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举例而言,目前中小微企业在贷款需求方面始终呈现出频率高、数额小等特点。银行方面为确保自身利益不受损,在审贷与放贷程序相同的情况下,对于小额贷款需求大的中小微企业实行了提高单位成本的措施,导致部分中小微企业难以承担较高的利息及费用,贷款意愿明显减弱。再加上多数中小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尚未达到银行贷款标准,于是出现了融资需求大于供给需求的现象。因此,在借贷利息成本方面,中小微企业要明显高于大型企业。除此之外,金融监管政策始终存在“一刀切”现象,差异问题十分明显。

        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为及时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经营管理不当等现象,供应链金融方式应运而生,并成为当前市场经济广泛推行的一种管理方式。在某些层面上供应链金融可以视为供应链管理理念延伸内容,重点围绕核心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的实现开展过程,一般多用于管理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资金业务活动当中,如资金流、物流以及信息流活动。以立体化方式获取各类信息资源,针对可控风险问题进行重点管理,尽可能地降低风险隐患问题出现频率。最重要的是,通过依托核心企业基本可以达到缓解自身融资困难的目的,减少以往融资成本费用过高问题。

        02、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供应链金融区别于传统固定资产融资,在领域范畴上属于一种全新的融资方式。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融资企业或者金融机构比较容易受到来自市场经济的波动影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风险隐患问题。根据风险来源不同,一般可以分为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企业信用风险等。面对上述不良风险问题,如果运作人员不加以及时管控,那么风险问题势必会进一步加剧。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1. 供应链金融风险问题现状

        近日,我国银保监会针对供应链金融服务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严格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应该立足于供应链核心企业当中,实现核心企业与上下游链条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易过程。重点针对合作交易过程涉及的物流信息、资金信息进行整合与分析,目的在于为供应链上下游链条企业提供内在发展驱动力,集成融资、结算以及现金管理等业务活动,尽量形成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这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无疑是提供了拓宽融资渠道的发展契机。且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无疑是提供了促进自身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鉴于供应链金融方式的重要性与受益性,多数中小微企业纷纷效仿供应链金融运作方式,促进自身经营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但是从客观角度上来看,供应链金融近两年显现出爆发式增长趋势,风险问题与管理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企业涉入虚假交易活动、造价债务协议等,导致供应链融资风险程度严重增加。

        2 供应链风险来源问题

        (1) 信用风险

        客户的业务能力、业务量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要求,同时商品来源是否满足国家法律规定,这对于物流企业而言,均存在潜在风险隐患。举例而言,客户商品来源属于走私商品范畴,那么商品很容易出现被没收或者罚没的风险。此外,像客户对商品不具备获取资质,促使商品本身存在一定的非法性问题。上述种种都会给物流企业带来较大的影响问题。最重要的是,如果客户信用程度较低,日常操作行为势必会出现较多隐患问题,如商品质量风险问题等。

        (2) 市场风险

        介于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导致国内金融汇率发生较大变化。金融汇率的变化往往会给质押物某段时间的价格造成较大波动影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商品都可以用于仓单质押当中。对于价格波动幅度较大、不易处置的商品而言,是不适合作为仓单质押进行处理的。如果强行处理,就很容易出现风险隐患问题。举例而言,不符合规定的商品在质押期间,市场价格波动情况十分明显。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贷款额与质押物价值之间会出现不平衡现象,促使贷款企业滋生赖债的想法。

        (3) 法律风险

        法律保障缺失导致仓单质押业务无法得到顺利开展,所面临的风险问题较多。举例而言,以往我国实行的《担保法》重点针对动产质押等问题进行了具体规范,但是从执行效果来看,部分条款内容过于原则化,存在概念模糊、强制性效果不加的问题。与此同时,在货物所有权问题与合同条款规定方面也存在较多风险问题。长此以往,鉴于法律保障缺失,促使所有权纠纷问题不断呈现。

        (4)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问题一般多来源于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商品监管,另一方面是内部操作风险与管理风险。其中,商品监管风险主要表现在仓库与银行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信息滞后等问题。无论是哪一方出现过错,都会影响另一方操作行为,造成质押商品监管风险。内部操作与管理风险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日常管理措施不足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管理人员缺乏管理意识,过于侧重利益而忽略内部管理,导致风险问题的不断出现。长此以往,供应链金融方式在运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较多风险问题,得不偿失。

        03、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措施分析

        从客观角度上来看,交易背景的真实性是决定供应链金融运作过程安全性与合理性的关键前提,同时也是防控风险的决定基础。当前,供应链金融体系涉及的银企行业较多,在调查取证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针对于此,银行保险机构必须认真贯彻与落实《意见》规定,合法开展各项业务活动,并对内部管理问题严加规范。具体措施如下:

        一方面,建议执法人员与管理人员针对供应链金融交易过程的真实性与合理性进行重点判断与分析,严厉打击虚假交易、虚假融资等行为。与此同时,银行保险机构等主体机构应该立足于当前供应链金融趋势,构建科学、合理的金融服务平台,加强自身与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流力度。尽可能地消除信息模糊性、打破信息孤岛等问题,重点掌握核心企业以及上下游企业信息内容。其中,对于供应链大数据分析与应用问题必须重点把握,目的在于确保借贷过程的顺利性与合法性。最好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供应链金融运作过程当中,必要时,可以应用区块链技术进一步强化。

        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该联合相关监管机构重点加强对供应链金融体系的风险防范效果。如重点加强金融机构日常运作风险管理强度,促进资金流、信息流的顺利进行。健全供应链金融担保机制、抵押机制等体系内容,针对应收账款、动产融资质押等问题进行规范化管理,防止不法行为滋生。除此之外,针对当前法律保障力度不足的问题,建议国家相关立法部门应该加强对供应链金融的法律规范力度。紧抓实干、合理部署,促进有关部门与银企行业的协调运作,确保金融监管体系健全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对待失信企业等必须予以严厉打击,彻底规范供应链金融运作体系。

        04、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供应链金融方式不仅可以解决自身融资困难的问题,同时还可以缓解自身运营风险程度过高的问题,一举两得。而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供应链金融方式不仅有利于规避银行信贷风险问题,同时有利于增加银行中间收入水平,也是一举两得。根据当前运作情况来看,这种方式明显得到银企行业的广泛推崇。但是从客观角度上来看,供应链金融近两年显现出爆发式增长趋势,风险问题与管理问题也随之而来。针对于此,建议银企行业应该坚守自身运作原则,规避虚假交易、协议伪造等问题,加强对金融风险问题的防范力度,确保自身经营管理不受影响。


产业互联网定义:产业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连接企业与企业之间商品流通,提升产业链与供应链协同效率,具体包括B2B电商平台、供应链金融平台与网络货运平台等多种平台业态。


【版权提示】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xw@netsun.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关于研究院网经社关于网盛
© 生意宝(002095)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10002000015号 工商执照 浙ICP证  网络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