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 - 产业数字化与产业互联网研究服务平台!

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最新动态/正文

解读!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新规:单户20万元,授信不超过一年……

作者:张末冬来源:金融时报

2020-05-11

        近年来风生水起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迎来规范监管!

微信截图_20200511101446.png

        银保监会5月9日发布消息称,为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经营行为,促进互联网贷款业务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银保监会制定并发布了《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规定,互联网贷款是指商业银行运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信息通信技术,基于风险数据和风险模型进行交叉验证和风险管理,线上自动受理贷款申请及开展风险评估,并完成授信审批、合同签订、放款支付、贷后管理等核心业务环节操作,为符合条件的借款人提供的用于消费、日常生产经营周转等的个人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

《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应当对互联网贷款业务实行统一管理,将互联网贷款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适应互联网贷款业务特点的风险治理架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和审计体系,有效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互联网贷款业务风险,确保互联网贷款业务发展与自身风险偏好、风险管理能力相适应。

        业务迅猛发展 亟待监管

        近年来,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快速发展,各类商业银行均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整个市场规模约2万亿元左右。

        与传统线下贷款模式相比,互联网贷款具有依托大数据和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全流程线上自动运作、无人工或极少人工干预、极速审批放贷等特点,在提高贷款效率、创新风险评估手段、拓宽金融客户覆盖面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有部分银行“主动权”把控不够,业务暴露出风险管理不审慎、金融消费者保护不充分、资金用途监测不到位、对合作机构管理较为粗放等问题和风险隐患。

        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现行相关管理办法未完全覆盖上述问题,且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对客户进行线上认证,实际上已突破了面谈面签和实地调查等规定。因此,有必要尽快补齐制度短板,促进互联网贷款业务规范发展。

        事实上,在2017年底,原银监会审慎局就开始对互联网贷款进行调研,此后在多次公开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对该业务领域高度关注,并会根据行业情况及时出台管理办法。

        明确贷款授信额度

        整体来看,《办法》的意图在于,一方面要求商业银行将包括风控在内的核心内容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并不是作为简单的“资金方”,另一方面促进互联网贷款健康发展,服务实体经济。“互联网贷款作为传统线下贷款的重要补充,可以服务传统金融渠道难以触及的客户群体,其普惠金融特性较为突出。”上述负责人提及。

        最值得关注的是《办法》对个人贷款授信额度、个人贷款期限提出的要求。

        《办法》规定,单户用于消费的个人信用贷款授信额度应当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到期一次性还本的,授信期限不超过一年。而在今年年初流出的版本中,单户个人贷款授信额度上限为30万元,单户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授信额度上限为50万元。相较于此前版本,《办法》极大地松绑了个人经营类贷款,体现差异化,但并未对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额度设置明确限制。

        在答记者问中,上述负责人侧面回应了该问题。他强调,为有效防控互联网贷款业务风险,《办法》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规范。其中一个重点是明确互联网贷款小额、短期的原则,对消费类个人信用贷款授信设定限额,防范居民个人杠杆率快速上升风险。二是加强统一授信管理,防止过度授信。商业银行应当全面了解借款人信用状况,并通过风险监测预警模型持续性进行监测和评估,发现预警触发条件的,应及时预警。

        对此兴业研究宏观分析师陈昊表示,《办法》对于个人信用贷款授信额度的限制将使得互联网贷款无法适用于此前的部分消费场景。例如,由于《办法》适用对象包括了汽车金融公司,那么对于贷款额度超过20万元的汽车消费金融贷款,未来将无法单纯经过线上,以互联网贷款的形式进行发放。同理,其他大额消费场景未来也将无法难以开展互联网贷款项目。此外,对于此前个人互联网贷款敞口较大的家庭和个人,在过渡期内也将面临额度收缩的风险,进而有可能影响这些居民的资产质量。

        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薛洪言告诉记者,将互联网贷款额度上限设定为20万元,反应了监管在促进居民消费和控制贷款用途之间取得平衡。他具体谈到,“就消费用途而言,由于购车、装修等大额消费必须走线下,互联网贷款渠道中20万的额度足够了,能满足几乎所有消费需求。而大额消费贷款的主要问题集中在资金流向难以控制上,现实中,很多大额消费贷款被提取出来,并未用于消费,而是流入股市、楼市及其他理财投资渠道,给金融机构贷款资金用途管理带来很大难度,也变相提高了居民杠杆率,并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楼市泡沫。”

        放松联合贷款比例、异地贷款

        促进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的包容发展则体现在多个“放松”上。例如对出资比例未有明确限制。2019年初的征求意见稿提出,整改后新增单笔联合贷款中,客户推荐方出资比例不得低于25%,接收推荐客户方的出资比例不得高于75%。薛洪言认为,这顺应了整个消费贷款行业分工细化、合作开放的潮流,也体现出监管对这一业务的包容态度。

在出资比例上避免“一刀切”,突出了监管希望商业银行根据自身发展战略、经营模式、资产负债结构和风险管理能力来进行决定。《办法》仅要求,将联合贷款总额按照零售贷款总额或贷款总额相应比例纳入限额管理,并加强联合贷款合作机构的集中度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应当对单笔贷款出资比例实行区间管理,与合作方合理分担风险。

        放松的还有异地贷款。去年年初,浙江银保监局曾下发《关于加强互联网助贷和联合贷款风险防控监管提示的函》,要求辖内城商行、民营银行法人在开展该业务时,只能经营本行有分支机构的地域的客户,辖内城商行分行原则上只能经营省内的客户。一定程度反映出监管对跨省异地经营业务的态度。年底北京银保监局下发《关于规范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类业务及互联网保险业务的通知》指出:“辖内商业银行应立足本地经营,主要服务本地客户,通过合作机构引入在自身营销、服务和风险管控能力范围内的客户。按照客户身份证地址、常住地、主要业务经营地、手机号码归属地、客户登录IP地址等维度,制定属地经营规则。办理异地个人授信业务,应严格执行《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关于面谈、面签的相关要求,并应抽取一定比例采取现场调查方式进行贷后管理。”

        “与以上两个监管文件相比,《办法》对于互联网贷款立足本地的要求相对较为宽松。”陈昊指出,一是限制的对象仅限于地方法人银行。这一范畴不仅不包括国有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同时还将无实体经营网点或业务主要在线上开展的民营银行等排除在了限制之外。二是《办法》并未明确要求面签、面谈。三是并未一刀切禁止地方法人银行跨区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办法》仅要求地方法人银行应主要服务于当地客户,审慎开展跨注册地辖区业务。由此也为未来地方法人银行未来跨注册地辖区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留出了政策空间。

        合作机构须有名单制管理

        《办法》对合作机构也作出明确规定,指在互联网贷款业务中,与商业银行在营销获客、共同出资发放贷款、支付结算、风险分担、信息科技、逾期清收等方面开展合作的各类机构,包括但不限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电子商务公司、第三方支付机构、信息科技公司等非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覆盖各类合作机构的全行统一的准入机制,明确相应标准和程序,并实行名单制管理。”《办法》强调。

        薛洪言认为,对合作机构的要求基本上是以合规为红线,而合规本来也是金融机构选择合作机构的重要准入门槛,所以要求并没有更严格,对现有格局影响不大。

        除上述内容外,针对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内容,《办法》也强调,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健全借款人权益保护机制,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内部考核体系,切实承担借款人数据保护的主体责任,加强借款人隐私数据保护,构建安全有效的业务咨询和投诉处理渠道,确保借款人享有不低于线下贷款业务的相应服务,将消费者保护要求嵌入互联网贷款业务全流程管理体系。


【版权提示】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xw@netsun.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关于研究院网经社关于网盛
© 生意宝(002095)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10002000015号 工商执照 浙ICP证  网络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