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学 磁云数字创始人兼CEO
我是一个互联网老兵,从95年就参与互联网工作。08年加盟京东,见证了它从几个亿到十亿、百亿、千亿的成长。15年,我离开京东创办了磁云数字,专门从事产业互联网相关的工作。在这个过程里,用了5年时间孵化几十间公司,都是产业互联网类型的。
以下内容节选自直播实录:
本文内容围绕产业互联网的十个判断展开
判断一:未来十年大机会在产业互联网
从95年涉猎互联网,我们就把信息搬到互联网上,诞生了新浪、网易、搜狐,以04年百度上市作为一个结束。这10年把信息传播成本降到了零。05年到15年可以称为电商十年,把商品搬上网,把交易搬上网,以14年阿里、京东上市为代表。到14年的时候,我就思考,15年到25年会是产业互联网的十年。所以15年我离开京东,创办磁云,开展了产业互联网相关的工作。
18年,我们看到BAT都宣布要进入产业互联网。今年我们国家又提出“新基建”,其实“新基建”是产业互联网的一个战略基石。有了“新基建”,我们产业互联网可以得到一个助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我的一个判断就是未来最主要的机会应该在产业互联网。
判断二:产业互联网三大机会
第一个机会,我观察了很多行业,尤其是万亿级的行业,都出现散、小、弱等特征。行业发展的规律一定是整合,在西方产业革命发展的路上,它是用资本进行整合。我们认为在互联网的时代,整合的方向应该是资本+互联网手段,更快的来完成产业互联网的整合。这就会出现一些产业互联网的平台,用平台的模式来把中小微企业团结起来。让无序的行业变得有序,重构行业的规则,并且用互联网的新科技手段加上产业金融这种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来完成产业互联网的加速。
第二个机会,行业的数字化程度和工业化程度都比较低,大概落后西方十年。在BAT的推动下,云计算、大数据、移动计算作为一种普及技术,深入人心。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产业数字化是在加速。数字化的红利是这一轮产业革命,是中国这轮产业升级最重要的一个红利。所以我们第二个机会就是要拥抱数字化、拥抱数字经济这一轮的机会。
第三个机会,由于很多行业小而分散,而且信息不对称,数字化程度不低。所以我们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呈现难、贵,甚至融不到资的情况。我们国家一直在呼吁银行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但事实上缺乏有效的手段。产业数字化升级、产业互联网加速,“新基建”成为国家战略。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就能够获得“四流”的数据,包括商流、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这样我们在利用大数据分析的时候,就可以变革原来金融的这些范式。金融的创新更加脱虚向实,能够帮助到小微企业融资。
我们做产业互联网,提出了一些SEI模型。我们思考的维度,一是产业,二是互联网,三是金融。产业+互联网的本质是提升这个行业的协同效率,降低行业的交易成本,这是第一个维度。第二个维度,我们要用科技手段帮助金融机构创新,包括业务线上化,以及在产业场景数字化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风控的手段,包括利用区块链的技术,来变革我们金融机构服务产业的方式。这是金融+科技的维度。第三个维度就是金融服务产业、金融为产业赋能这样一个维度。我们认为供应链金融在物联网的技术、区块链的技术,以及我们国家在供应链国家战略大背景下,区块链、供应链结合,双链重合形成了双链金融模式,能够为我们的金融脱虚向实助力。
判断三:产业互联网的终极是去链结网
我们平时谈的最多的是链,我自己这几年关注最多的就是区块链、产业链、供应链,但是我认为这些链的模式可能是产业互联网的一个早期阶段。最后的结局一定是形成一个产业价值网络的形态。因为链的形态,它串联的模式,只要任何一个结点的延迟或者破坏,整个行业可能都受到影响。有没有可能把整个链条打碎,去掉一些价值小或者没有价值的环节,然后进行重构,最终变成一个网络。其实internet最早成为Web,就像蜘蛛网一样。这张网任何两个结点都可以找到最佳路径,如果中间有一个结点或者网络断掉了,它就会寻找其他的路,这个网络还保持有效。所以我想产业互联网最终会是一个“去链结网”的形态。
判断四:产业互联网的双螺旋基因
我认为产业互联网真正要做成的话,可能需要两种人一起来干。第一种是在产业里面扎根很多年的人,他们有产业的基础,对产业有十年、二十年的沉淀。有洞察,能够了解产业的规律,但是他们能够学习互联网,拥抱互联网,想去改变,想去创新。第二种就是互联网里面的人,这些人能看到我们消费互联网已经到了天花板,互联网的下半场已经来到了产业互联网。互联网确实培养了非常多的人才,这些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互联网运营人才,能够留到我们传统产业里面去,帮助传统产业拥抱互联网,进行产业的升级。
我认为这两种人结合在一起,可以把产业互联网做成。我比喻说这是两种基因,分别形成一个单螺旋,两个单螺旋组合在一起,这就是我们互联网双螺旋基因结构。当然我强调了,它一定要发生基因的变异,比如说如果不能改变传统产业的观念,它的转型升级将面临几个大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怎么转到以客户为中心,客户导向上面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也是互联网公司以客户为中心、客户导向的思维。
第二个问题,传统的生产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推的模式。我把东西研发出来,然后把它生产出来,推到市场上去,至于市场销不销得掉,那我不关心。在物质不太丰富,供不应求的时代,我生产什么都能卖出去。现在是一个商品过剩的时代,最大的问题就是要知道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客户的潜在需求。所以我们要从需求出发,对我们的供给侧进行改革,以需定产,这是一个拉的逻辑。怎么从原来的推Push到现在Pull这种逻辑,这是我们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面临比较大的一个问题。
互联网天生以客户为中心,它是由需求来拉动后端的生产,由需求来准备这个库存。而且很多互联网公司,比如说京东,它的优势就是库存周转率非常高,库存周转控制在25天左右。我们传统的零售可能就在60天以上。从资金利用的效率来看,互联网肯定很高。
我们发现这几年有很多B To B的平台,但是这些B To B并不是很成功。我自己思考,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想把这些电商模式,特别是交易模型,用到产业互联网上去,想颠覆或者革命这些传统产业。
但是发现它很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真正回到产业端的时候,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一种协同关系,而不是一个交易关系。我们做产业互联网可能要轻交易、重协同,这是我的一个观察。产业互联网实际上是互联网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如果我们比喻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是分别从两头打隧道,一端从消费者打,一端是从生产端去打。最终这个隧道会打通,形成这样一个模式。我们也能理解互联网公司也会拥抱产业互联网,这样就有消费者和生产端完全通了。这也是互联网应用最高级的一个阶段。
判断五:产业互联网升级要三软一硬
产业互联网还是要依赖于一些核心企业,特别是有些产业里面已经完成了整合,出现了一些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也要拥抱互联网。它怎么办呢?这些企业原来可能是自营模式,我们能不能把它变成一种平台赋能模式,在平台化、赋能化基础上,对行业进行重构。多核心企业,或者行业里面的龙头企业,它自己就可以演变成一个平台公司。这里面典型的就有海尔,它一直强调平台+小微,或者平台+创客,把自己变成一个平台,同时在内部孵化很多小微企业。我离开京东以后做了一个服务模式,称为“三软一硬”,为行业龙头企业提供3+1的服务,即3个软服务,1个硬服务。
第一个软服务,这些企业要进行模式的创新,战略上进行转型,需要一个咨询。一方面我们有互联网的基因,另一方面我们有产业互联网的一些实战。相互结合,让这些龙头企业或者工业头部企业可以继续模式的重构,变成一个平台+创客的模式。
第二个软服务,我们认为互联网最核心的就是要进行组织结构的创新,互联网其本质上是一种组织形式的重构。互联网公司往往会变成一种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内部有很多小的团队,这些小的团队通过一套信息系统,可以直接上下通达。还会用一些丛林法则,就是他们会竞争。如果一件事情很重要,可能有几个团队同时在做,只有做得快的,做得好的那个团队胜出,另外的团队可能就被干掉了。大家知道微信就是这么产生的。最早微信在腾讯部内部有三个团队在做,后来广研团队先出来,并且做的非常好。其他两个团队的工作就白做了,这就是丛林法则。
互联网公司是一种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在这种组织结构里面,信息的传递是非常流畅的。而且组织之间的沟通是非常直接的,很多活动,特别是创新活动,它是由底部向上发起,由基层发起。互联网的组织,是一种鼓励创新的文化,一种包容犯错的文化。所以基层这些小团队往往活力、创新力更强。
这几年讨论比较多的就是前台、中台和后台这样一个组织形式。其实这个提法是有些偏颇的,真正的互联网公司都是互联网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这个组织结构里面,前台就是直接面对客户,它往往是小而美,很多的团队面对客户快速响应;中台是提炼一些共享能力、共享服务,这些共享能力和共享服务准备好以后,前台可以调用,让前台更加灵活,同时中台能够进一步支撑,是这样一个组织形式。
第三个软服务就是怎么引入互联网的架构,特别是科技怎么支撑到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这方面我们互联网的架构师还是稀缺的,特别是能打通五层架构。最顶层的架构是董事长和高管们思考的战略架构,再往下,就是我们的业务架构,然后第三层是应用架构,第四层是数据架构。数据在公司怎么流动,怎么得到有效的利用,打造数据中台的能力。第五层也是最底层,是我们的技术架构。
往往很多传统企业进行数字化升级,进行+互联网的转型都需要外部的三个软服务。
一个硬服务,孵化和加速,刚才讲到传统企业+互联网的时候,最好是采用孵化模式,采用一个平台+创客的模式,而创客做的就是孵化,但是这些孵化有外部力量进行指导。我们可以有五个能力,我认为是可以共享的,有了这五个共享能力,更有利于我们孵化团队快速验证商业模式,来做出数据价值。
1、我们在技术上有很多东西是可以共享的。
2、还有人才,互联网人才特别是一些高级别人才还是稀缺的,而且很贵,我们能不能共享一些人才?
3、我们能不能共享一些模式,因为在模式创新方面,由于我们还在产业互联网的早期,很多探索还需要做样板,需要大家去共享。
4、数据层面的共享。很多企业建立了信息系统,这些信息系统可以比喻成烟囱。烟囱和烟囱之间没有横向打通,所以形成了数据孤岛。怎么消除数据孤岛,让数据能够在企业里面共享起来?
5、金融层面。金融可以为这些孵化项目进行赋能,我们要做平台+创客的时候,一定要做金融赋能,特别是产业金融赋能。
判断六:区块链是产业互联网的基石
我认为产业互联网离不开区块链,区块链一定会成为产业互联网的基石。为什么这么讲呢?产业现在是小而分散,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形态。这个形态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无序,包括劣币驱逐良币,价格战。甚至都不太重视信用,诚信机制缺乏。这些问题的解决,我认为区块链可能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大家理解的区块链,一是不可篡改;二是可追溯。我们能找到源头,可追溯的特性有可能重塑我们的信仰。大多数中国人是没信仰的,而像有些信基督或者信佛的,有信仰就有敬畏,所以他就会做好事,会规范自己的行为。
区块链很可能有利于我们建立行业的监管体系,有利于我们整个社会的治理。
当然区块链最核心的就是对我们很多商业范式进行一场革命。我认为有五个:
1、在存证方面,如果我们把商务活动的很多数据发生的时候上链,自然就形成了一个证据链。现在很多互联网法院已经采用了区块链上的这些数据或者事实作为证据,所以存证是区块链第一个应用。
2、区块链实际上是一个分布式的共享账本,这个账本就是一个记账本,而且能实时记账。并且账本是公开的,是共享的。所以这种实时的对账,可以让产业链参与者从信任产生互信,不可篡改,同时实时对账又能提高效率。
3、区块链有一个智能合约,可以比喻成传统的合同里面的规则程序化。智能合约就是一段代码,当满足一些条件的时候,你给它一些输入,它就会产生对应的输出,任何人不得去修改。所以很多合同都可以用智能合约表达,这种表达没有人能篡改,可以自动化执行,可以将以商业里面的交易成本。
4、共享经济。在共享经济里面,最核心的就是劳动组织形式,以及生产要素的共享,以及产生的劳动价值分配。比如在滴滴平台上的车,自己就会挣钱,挣来的钱,可以按照我们拥有这辆车的份额进行自动分配,并且自动计账,这就是一个共享经济典型的情况。
5、数字资产。特别是很多供应链资产,都可以把它数字化,比如说在供应链上的应收应付。如果我们能上链,让它信用化,这个资产就变成了一个数字资产。可以拆分,可以流转,还可以实现融资,它就具有这样一些功能。我们很多资产如果通过上链把它信用化以后,它其实就可以碎片化。让它具有流动性,提升资产效率。所以区块链对我们产业互联网来讲应该是一个基石。
判断七:三轮驱动助推产业互联网
我认为三轮渠道,特别是区块链+供应链,以及+双链金融,这三个轮子会助推产业互联网。刚才讲的区块链,核心就是三个价值,一是让数据可信,基于这些可信数据,我们就可以把我们很多凭证,应收应付、票据资产变得可信。二是重构信用体系,让良币驱逐劣币,而不是劣币驱逐良币。三是有利于监管,有利于治理,这是建立传统式监管和治理体系的有力工具,所以区块链很重要。
我认为供应链也很重要,17年中物联联合国家八大部委发布了供应链作为国家战略的行动计划,而且在18年也批准了供应链试点企业200多家,55个试点城市,我认为国家在这时候重视供应链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关注单一企业提高效率,已经不足以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所以我们现在用科技手段对产业链的效率进行一次重构,我认为这是产业互联网初级阶段就应该做的一件事情。
供应链的协同核心是三大问题,一是信息的获取以及流动。信息的获取大量采用物联网的手段,让信息上链的时候是真实的,同时信息的流动,通过区块链来进行,让信息不可篡改,信息可信可以大大降低供应链的交付成本。二是供应链里面有商务活动,商务合同,我们通过智能合约的手段,能够构建大家互信的环境,也可以降低产业链的交易成本。三是对创新的保护。大家知道区块链可以登记知识产权,很多创新按照登记的时间可以进行保护。这样我们产业链里面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得到扶持,也有利于供应链的发展。所以我们国家现在非常重视供应链的发展,这也是现阶段产业互联网比较重要的一个机会。
在区块链+供应链双链融合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把传统的供应链金融进行创新。供应链金融暴雷第一个问题就是假合同萝卜章,就是交易的真实性怎么去保障的问题。如果我们有了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特别是我们供应链已经数字化了,这些数据已经“四流合一”,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都能互相核对,环环勾稽,要造假就很难。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就是一张纸,这张纸签章以后可能是假的,合同也可能是假的。我们用数据去做,而且是全流程的数据,做假的成本就提高了。所以四流合一对我们保证交易的真实性就非常重要。
另外就是资金闭环,我们原来没有区块链的智能合约,不能规定资金的用途。资金的流向不能进行管控的时候,其实供应链金融也不安全。有了区块链,我们在供应链金融里面,不把钱给到融资方,给到供应商。融资方订单回款的时候,回到公款账户或者监管账户,先扣掉这个贷款。资金闭环对我们供应链金融的风控也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供应链金融暴雷核心就是原来做不到四流合一,保证不了交易的真实性,我们基于区块链的数字化供应链,有了四流合一,有了资金闭环,就可以保证了。
第二个问题,我们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有时候买应收账款,可能同一笔应收账款在多个银行进行了融资。一单多融,还有仓单质押,同样一笔货一个仓单进行了多次质押,最后货是假的,或者融资之后融资方就跑路了,银行收不到钱。所以这两种暴雷,一单多融、一货多押的问题,实际上通过区块链也能防止,为什么呢?因为区块链解决了双花问题。同样一个通证,不允许质押两次,就这个逻辑就可以把原来供应链金融暴雷的第二个问题解决掉。
我们又是基于供应链场景做金融,所以四流合一、资金闭环,场景金融,这三个要素是我们供应链金融创新升级最核心的要素。我们国家有1万家保理公司都在做供应链金融,银行都在参与供应链金融,但是供应链金融一直都没有做起来。我认为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原来的数字化程度比较低,而且我们缺乏区块链和供应链化的手段,我们双链融合、双链金融有利于解决传统供应链金融无效的问题。
判断八:产业互联网成就产业银行
思考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路径,我觉得可能也要分五步走:
第一步,传统企业,特别是头部企业,首先要做好自己。我们的数字化,我们自己+互联网要做好。
第二步,我们要回到产业链条上。在我们的链条里面,能不能看到供应商的供应商,看到客户的客户,整个链条拉通。而且拉通以后,能不能让他们也能够用上我们的数字化手段,并且把我们核心企业或者龙头企业已有的能力提炼出来,形成一些共享能力。这些能力能够赋能我们的上下游,把我们链条进行一次重构的机会,就是“去链结网”。这些链条能不能打碎掉,让它变成一张网,让我们的平台把他们进行重构,重新的组织。
第三步,我们要看整个行业这张网能不能构建一个三层结构,所谓三层结构,可以进行云网端的建设。云就是能够建立一个共享的平台,这个共享的平台包括行业的共享交易平台,共享数据平台,共享的结算平台,共享的金融平台。我们能不能建立行业的共享平台?我认为“新基建”就可以围绕着各个地方的特色产业,建立行业的共享平台。从而共享研发、共享科技、共享结算、共享金融,这些平台都可以建立起来。有些城市已经提出了产业创新联合体这样一些机构,把共享平台建起来。政府给我们中小微企业发券,让他们最低成本享受这些共享平台的服务,我觉得这就是“新基建”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第四步,我们研究数据智能,就是大数据和智能化,怎么来重构我们的商业,重构我们的社会。这些大数据才能跟我们的AI结合,我称为ADI体系。
第五步,基于大数据,我们有可能把产业银行这个逻辑做出来。就是通过大数据和科技手段来创新我们的金融产品,让金融产品更好的服务实体产业,也就是实现金融的脱虚向实。
判断九:双链金融加速产业互联网
双链金融,我提出了五层架构。我们认为这五层架构有利于创新我们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供应链金融对于我们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特别重要,但是我们要有一个架构,才能很好的解决传统供应链金融暴雷的问题。包括银行缺乏有效的手段以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很难服务这些企业。
这五层架构:
最底层是场景层,典型的场景包括核心企业的这些供应链,它的上下游。如果我们核心企业能够完成数字化的升级,这个场景就更容易跟创新的双链金融结合。
再就是一些供应链公司,很多物流企业现在都开始转型综合的供应链服务商,把供应链的结算、供应链金融的服务跟物流服务相结合,变成了供应链平台。中物联联合八大部委也发布了供应链国家战略,同时推举了200多家供应链试点企业和50多个供应链试点城市。中国的产业也呈现产业集聚这样一个特征,在产业集聚区,包括自贸区、自由贸易港,都可以作为供应链金融很好的场景。
还有产业互联网生态,特别是围绕着一个行业的场景,它是供应链金融最好的场景。
第二层,信用层。信用层核心是两个,一是通过互联网获取数据。以前的数据都是人录的,人录入的数据要么可能录错了,要么人和人串通,暴走风险,所以我们通过物联网获取数据。这些数据是多点的数据,可以互相核对,环环相扣,互相勾稽,保证交易的真实性。二是加区块链,一方面保证数据传输过程中不被篡改,让数据可信,另一方面可以构建一个智能合约的逻辑,让资金形成闭环。刚才我已经讲到,原来融资的时候,不能规定资金的用途。所以融资方拿到钱以后,可能干别的去了,我们在供应链金融里面,钱的用途是被规定的,同时这个订单的回款要回到公管账户,资金是安全的。
第三层,数据层。而且有了物联网+区块链,数据是可信的。基于可信的数据,我们就可以构建大数据的风控层。
第四层,资产层。这时候应收应付、票据、电子长单,这些供应链资产就是可信的,变成一个可信的凭证,可信的资产。
第五层,可信资产可以进行流通,我们现在研究的主要是四个出口,一是保理公司可以购买这些供应链资产;二是金融资产交易所,我们到他那儿挂牌,把供应链资产挂牌,其他资金方就可以摘牌,金融资产交易所也是供应链资产的一个出口;三是通过信托的方式,把资产加工成标准产品,然后进入银行间市场。四是可以做ABS,金融资产进入ABS通道。
只要通过这样五层架构,我们的资产基于可信数据,资产就可信了。资产通过这些通道就可以进行流动,供应链金融就可以做大做强,真正能够实现金融的脱虚向实,帮助到我们的国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判断十:产业互联网消灭了产业
我认为产业互联网会最终消灭产业。我们原来对一产、二产、三产的划分是工业时代的一种划分,但是现在大家会发现行业的边界在变得模糊。而且我们一产、二产、三产现在都走向了融合,特别是有了互联网手段,可能从田间地头到餐桌,都通过互联网方式可以完整的组织起来,所以很难再区分一产、二产、三产。
真正实现了行业“去链结网”,并且通过大数据的方式,对行业进行重构以后,我们是一个网络化的。整个社会进行网络化的协同,产业之间会进行融合,而且很多行业的边界也会消失。我认为产业互联网会是我们现在“新基建”一个高级阶段,在“新基建”的助推下,在我们国家数字经济进入到更高的一个阶段,我认为它就是产业互联网,而产业互联网最终可能会把产业的边界进行融合,把产业消灭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