郇公弟 百融云创副总裁
供应链金融定义也比较宽泛。一是做上下游基于应收应付账款,基于核心企业信用的。二是基于一些货物的,比如说钢铁、煤炭、石油,一些大宗产品的。三是基于一些数据,中小企业交易数据或者相关数据。
今天我重点聊的还是第一类,主要是围绕一些企业应收应付账款做的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票据化,当票据这样一个比较古老的品种结合产业互联,有数万、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客群的平台相互结合的时候,我觉得这不管是对产业互联网本身,还是对金融机构,都带来了很大的机会。
以下内容节选自直播实录:
本文围绕三部分内容展开
1、产业互联网带给供应链金融的一些机遇
2、应收账款票据化为核心企业、供应商、金融机构带来的机会
3、供应链票据和标准化票据,在产业互联网背景下应当怎么应用?
产业互联网带给供应链金融的一些机遇
第一部分,刚才讲产业互联网,分三个类型,N对N的,围绕核心企业,1+N的,还有本身企业内部的CRM、ERP等平台。实际上过去几年,中国最早是personal互联网发展很快,过去3到5年B端产业互联网也发展很快,当然对不同的行业来讲,可能各有快慢。我们看到一些建筑行业、能源行业、家电、钢铁行业,出现了很多比较大型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既有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也有不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
除了这些产业的电商以外,甚至出现了一些专门做金融的,或者服务金融的供应链金融平台。既包括前几年比较流行的中企云链、简单汇等多级拆分转让平台,包括最近赋予ABS、赋予供应链票据的平台。总体来讲中国各个行业应当逐步线上化、数字化、云端化这样一个过程。过去无论是它的订单流、物流,还是资金流,都逐步实现了很强的数字化,这个恰恰为我们下一步做供应链金融提供了很好的基石。如果产业没有实现线上化,我们要做线上供应链金融,可能就是无本之木。现在无论是围绕一个企业,还是围绕一个行业的平台产生以后,正是给我们做供应链金融的一个基础。
在我看来,产业互联网做供应链金融可能提供了两个核心价值。
第一,数以千万计的已有客户群,现成的。
第二,订单流和信息流已经实现了线上化。
正是这两个价值为我们下一步做供应链金融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现在随便一个产业互联网平台,都会有数千家企业在注册,稍微大一点的,某一些垂直行业,有数万家企业注册,是很正常的。某一些央企电商,像易派客、云筑网、欧冶,这些平台有数十万家企业注册,也很正常。
一些开发票的平台,大家了解像百望、航信,可能动辄有一两百万、一两千万企业在上面开发票。这些企业为什么开发票,肯定是基于某一个订单流或者信息流开的发票。有了发票以后,实际上用于开商票,用于做金融就只差一步之遥。像百望云,可能有一千万家企业每天在上面开发票,基于这样一个平台做金融,它的想象空间是非常大的。
还有一些场景,比如说像国网电商,实际它服务于将近4000万家企业,每个企业可能都有这4000万家企业的财务人员在某一个平台上缴电费。这个缴电费的入口可以看作是一个有4000万家企业用户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有了流量以后,这个产业互联网平台上无论是做缴电费,还是用来卖理财、卖保险、卖基金,用来做信贷、票据,都非常便捷了。互联网时代讲流量为王,其实对于产业互联网,同样是流量为王的。当一个平台有了数万家、数十万家企业以后,相比银行、金融机构就有巨大的优势了。
像中农工建这样的宇宙行、大行,它的企业客户数实际上并不是很多,工行公布的数据是800万的对公客户,另外几大行就是五六百万的级别。十几家股份行,所有对公客户级别应该是百万级别。城商行如果有一二十万对公客户,就能够支撑一个三四千亿的城商行了。一些农商行对公客户数量可能只有几千家。一家中型银行如果只有二三十万对公客户,这也相当于一个稍微头部的央企电商客户群。
第二点,因为产业互联网天生有订单流、交易量,基于这些交易做供应链金融太方便了。我们做一些保理、票据、ABS相关业务的时候,甚至你都不用收集合同发票,本身产业互联网就产生合同和发票,甚至可以保证这些合同和发票的真实性。因为这些合同和发票跟物流、上下游的信息是相关的,给我们供应链金融业提供了极大的优势。
企业的数字化,特别是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为我们做供应链金融提供了一个极其有力的基础,这个可能也是中国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讲独到的一个优势之一。
大家可能都意识到,有了这么好的产业互联网平台以后,做供应链金融,做资金和资产的匹配,岂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是不是一本万利的事情。我们为这些产业互联网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不能太急功近利,我觉得有两个基础,征信和结算是需要先行的。对所有产业互联网注册用户、客户进行信用分析,进行一些风险建模,建立整个数千数万企业的征信体系,是我们做产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一个基石。如果没有这个基石,一是业务很难做大,二是业务做起来以后也有很多的风险。
基于产业互联网平台做金融,不能就金融谈金融,就信贷谈信贷。结算、支付实际上是产业互联网平台上一个基础的功能。当然这个结算不仅仅是现金的结算,大家都知道,对于企业来讲,真正说能够现款现付的结算可能只占到10%、20%的比重,70%、80%还是延期支付、延期结算,在对公结算里面是最普遍的一种结算方式,赊销。
目前有多少产业互联网平台能够提供赊销的结算工具呢?最简单的、最直接的赊销就算工具是票据。过去中国的票据市场由票交所主导,所有的企业开票或者转票唯一入口就是企业的网银。你登录企业网银需要Ukey,需要账号,登录进去以后,它能用于开票和转票。这样一个方式和产业互联网是隔离的、割裂的,两套体系,自然票据这种结算方式就不是很实用于产业互联网。
两年前票交所也推出了票付通这样的产品,但是它只能由某一家银行向某个产业互联网推送,也导致银行和平台的利益实际上不太匹配。任何一个银行面向欧冶这样的平台,说你可不可以把平台上二三十万家企业变成我这银行的开户用户,那立马就被这个平台否决了。过去票据这样一个工具也不太适合产业互联网作为结算工具。但是今年,特别是2020年,有一些新的产品,就是供应链票据这样一个产品推出来。一是突破了银行网银的限制;二是可以多级拆分转让,也突破了某一家银行的限制,可以跨银行开票和转票。这样一个平台跟产业互联网非常长尾、比较快捷高效的结算场景结合起来,我觉得未来的想象空间是非常之大的,后边我会重点聊聊这块的观点。
这三个部分,征信、结算和资金资产匹配。我稍微展开一下,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征信,对于产业互联网平台做征信,如果是大企业可能有一些财务数据,相关的交易数据都有支撑。但是大部分产业互联网平台都是一些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为主,对于这些企业,我们如果做征信,可能就有一个基本的理念,是B和C的数据相互结合来做风险评估,当然,百融算是一个做C端数据起家的机构,我们有将近8亿人的数据信息。同时,百融也有企业征信牌照,6000万家企业,包括1.5亿个体户的信息也是比较全的。这些数据结合在一起,是我们为产业互联网平台输出征信的一个基础。当然有了这些数据以后,针对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平台,肯定还要流程化的,在每一个阶段做风控建模和风控解决方案。
一个基本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像我列了这些基本的业务环节,营销推广、注册、认证、业务申请、签署合同、放款、贷后管理、逾期管理,有六七个流程。在每个流程里面,既需要一些相关数据的支持,更需要有一些相关的模型,来控制它的风险点。比如说注册环节,可能有一些盗用信息,有些撸羊毛,有一些高风险用户来注册。在认证阶段,需要对工商、身份证、营业执照等信息进行认证,甚至做账号的小额鉴权。在放款环节,对于账户的真实性、交易的真实性,包括资源的真实性,都需要做一系列的检验。这些检验需要数据支持,需要一些模型,包括线上化的一些监控,数字化的一些监控。
这些基础设施建立以后,可能对某些平台的10万、20万的用户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有一些高风险用户特别是黑名单,被剔除在外。有些重点用户,作为白名单,可以直接给授信,直接给价格。对于中间不太清晰的一些灰色用户,可以通过交易量逐步放大来放大额度。数据和风控实际上是产业互联网做供应链金融的一个基础。
结算,对于好多金融机构探索了一段时间给产业互联网平台输出金融服务以后,可能都会给我一个共同的反馈,就是做贷款还不是第一选择,给他提供支付结算的工具反而会需求更大。基于结算,未来去做供应链金融,它的基础更加成熟。
票据这样一个方式,结合到产业互联网的价值会非常之大。因为平台上面,它的订单流是非常清楚的,通过票据实现了延期支付以后,在票据当期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掌握资金的回款。实际上订单流、信息流、票据流、资金流实现了一个“四流合一”。这个对于产业互联网平台本身也是很有价值的。
过去我们看到大部分产业互联网平台仅仅只是一个订单平台,订单交付以后,如果买方和卖方说我3个月、6个月以后再来付款,平台就不掌握后面的付款信息了。如果有了票据结算这样一个工具,当两个企业交货以后,可以开一个3个月的商票,3个月到期以后,这个商票是不是如期兑付了,如果没有如期兑付,还有一些催收相关的业务。整个产业互联网平台也就实现了一个闭环,一个完整的闭环。
这个对平台的估值,未来数据的积累,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没有支付宝这样一个产品,我们很难想象淘宝的价值。没有支付宝,也很难想象蚂蚁金服是如何建立的。在To B的结算里面,如果引入一些现金+延期支付的工具,后面平台的价值也会倍增。
当然我们感谢票交所,现在提供了一种API接入的方式,实际上直接可以把供应链票据这样一些功能嵌入到平台的后台。可以无缝当A企业给B企业交货以后,反向的,B企业利马给A企业选择现金结算还是选择票据结算,只要点击一下,选择票据结算,这个票据就开具出去了,非常便捷的一个支付方式。
结合供应链配置这样一个产品,当采购商给供应商开具了商票以后,供应商还可以对这个商票进行多级拆分转让,向他的二级、三级、N级供应商进行流转。一方面,方便于不同企业结算;另一方面,更重要有可能把二级、三级、N级供应商吸引到当前的产业互联网平台上,它的获客效应毫无意外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提升整个平台的GMV、提升交易量也是相当之大的。现在好多平台在默默整合整个产业链条,可能通过票据这样一个工具辅助来实现。
开了票以后,如果需要融资,无论是贴现、质押贷款、非标,还是目前标准化票据,基于票据这样一个标准化的产品,都可以便捷的来实现。
基于征信,基于结算,这两个是我们为产业互联网平台提供供应链金融的基础,基于这两个基础到最终还是要实现资金和资产的匹配,为这个产业互联网平台引入新的资金,为金融机构提供信贷资产,这是大家最终的目的。这里面要把资产开发出来,要基于数据,基于平台,包括为金融机构提供资产服务的过程中,如何非常自动化、高效的做这些资产的审核,审核交易主体、审核交易背景、审核票面,这里面也有基于更多的OCR,基于自动识别,甚至有一些AI的技术,如何进一步、更高效的提高资产审核效率,科技的力量也是相当强的。
应收账款票据化为核心企业、供应商、金融机构带来的机会
应收账款票据化这样一个话题,实际上是由人民银行一直主导的。当然大家提出这样一个口号来,背景是基于中央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解决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主要是对金融机构提出一些要求。
我们怎么理解这样一个应收账款票据化的政策呢?这个政策到底有多大的空间,我们可以分解一下。中国到底有多少应收账款,中国目前到底有多少票据,有多少应收账款没有票据化。
关于中国到底有多少应收账款呢?我查了很多统计报告,都没有这么一个严格的统计,能查到的数据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余额,2019年是16万亿,这里面有好几个定语,一是余额,余额意味着不是流水额,如果应收账款一年流转4次,每次账期3个月,16要乘以4倍才是一年应收账款的流水额;
二是规模以上企业,规模以上的定义是说年销售额在2000万以上的企业,对于大部分年销售额达不到中小企业的应收应付账款是没有统计在这个范围之内的;
三是工业企业,大家就清楚了,像金融业、服务业,这样占GDP2/3的产业并没有统计在内。16万亿应收账款的额度可能要乘以流水是4倍,再乘以全部所有行业乘以3,再加上规模以下企业的数据,这个数至少中国每年应收账款额度是在100万亿,甚至更高这样一个级别。
但实际上2019年中国票据市场总的签发量是18万亿,18万亿里面有15万亿是银票,只有3万亿是商票。人民银行政策现在也很清楚,现在鼓励的是商票,而不是银票。也就意味着2019年中国100万亿应收账款里面只有3万亿实现票据化,97%还没有实现票据化。可以想象中国应收账款票据化的路还是很长的,长到目前只完成了3%,97%还没有完成。
这样一个机会,无论是对于企业、供应商,还是金融机构,我个人觉得提供了一个历史性机遇。中国未来5年,目前只有3万亿的商票市场,如果发展到30万亿,相比于100万来讲,也只有30%,也很难讲实现了应收账款票据化。到了50万亿,占了一半份额是不是更合理一些。从3万亿商票市场,到30万亿,到50万亿,这个市场就是有数十倍的发展空间。在当前这个经济形势下,我们还能找到任何一个行业,有几乎确定10倍的发展空间吗?哪个金融领域还有这样的机会?机会没有了。现在这个时点,我们来做票据,来实现各个行业的应收账款,特别是产业互联网上产生的应收账款做票据,是一个很大的康波周期。
我个人看来,中国这个环境下,银行信用过去几年泛滥,现在监管不太支持,但是中小企业的信用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来,基于数字去做中小企业风控的时代还没有到来。目前恰恰是把核心企业的信用通过票据、应收账款这样的形式向长尾的中小企业传递,几乎是唯一可行的控制中小企业风险的一条路径,它背后的原因在于把核心企业信用往中小企业信用传递,是未来5到10年的一个历史机遇。
这里面市场份额到底有多大,有一个数据可以参考,我们查了一下中国将近5000家历史上发过债的企业,这些企业会公布每个银行对它的授信额度,以及已使用额度和未使用额度。这5000家企业总的授信额度有150万亿,已使用的是60万亿,有90万亿是没有使用的授信额度。把这些未使用的授信额度往它的三级、四级、五级、N级供应商进行传递,最终实现中小企业融资,可能就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市场。
我觉得目前的阶段,如果做同业信用,可能历史已过,如果做小微企业的数据风控,时代还没有到来。做核心企业风险和信用传递是一个最好的时机。
当然如果大家看一下欧美的金融史,几乎也是经历了从银行同业信用向核心企业信用,再向小微企业信用分阶段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我们还没有美国现在的以中小企业信用为基础的阶段,我们现在属于美国的昨天,以核心企业信用为核心的基础这样一个阶段。
反过来讲,给产业互联网平台输出供应链金融方案的时候,我个人觉得基于每家企业的信用去做风控,可能这个思路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而是应当找到产业互联网平台本身里面的核心企业,如果说平台本身没有核心企业,还要往它二级、三级下游进行延伸,找到这个链条上的核心企业,让这个核心企业开商票,或者用它的应付账款做整个产业互联网平台融资,这应当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思路。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票据几乎是最好的一个工具。票据实际上是实现了一个非标化的应收账款,变成了一个标准化的产品。这样一个产品无论是票据的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场外市场,还是票据资本市场、金融市场,都给大家提供了很多机会。
这里面几个概念稍微解释一下。
什么叫一级市场?企业开具商票这样一个环节,无论是通过银行网银,还是通过现在供应链金融平台来开具商票,这是一个基础。但是这个商票开具以后,它在企业端可能是往二级、三级、四级、五级、N级供应商进行传递,这就是一个企业到企业B To B一个场外市场的机会。往N级供应商进行传递,必然利差也会逐步扩大,也会更多的获客,更多的提高GMV。企业到企业这一端可做的空间很大。
什么叫二级市场?当一个银行贴现了一个商票以后,还可以进行转贴现,可以进行再贴现。如果做信用证,还可以做福费廷,银行到银行的二级市场空间也很大,现在也有很多平台或者机构在做二级市场的业务。
结合到资本市场,无论是票交所,还是上交所、深交所、银行间市场,做标准化票据或者ABS这块的机会也很多。如果我们要把票据业务往国际进行延伸,把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结合在一起,把国内产业互联网和全球产业互联网平台结合在一起,它的空间就会更大。
中国现在几乎各个行业都在诞生一些大的产业互联网平台,票据是这样一个很好的工具,可以在每个领域,无论你在开票环节,还是转票环节,还是融资环节,还是资本市场环节,都有好多机会。每行每业的人都可以发现它的价值。
本质上来讲,票据就是标准化,是把过去一些非常非标志化的应收应付账款变成一个标准化的资产。能实现这个功能的,大家也了解,像过去各种信,各种单,各种证,各种票,基本上都是同义词,本质上实现了在产业互联网场景下所产生的一些非标应收应付资产,变成一个标准化的资产。
应收账款为什么非要票据化?这个事情对于一些没有参与过金融业务或者保理业务的人来讲,体会不是那么深刻。我稍微再跟大家延伸一下。因为买方和卖方做了一笔货物交易,产生了一笔应收账款以后,如果这笔应收账款想做金融业务的话,它整个核验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大体上来讲需要做主题验真和贸易背景的核实。主题部分又包括对甲方和乙方的营业执照、身份证、经办人身份证、法人授权书、账户做各种检验。
如果说对贸易背景,合同、发票、履约证明,也需要做更多的检验。合同不同的行业差别很大,发票上的信息也很复杂,履约证明,不同的行业,送货的,报关单、入库单差别也很大。我们就是为了证明一笔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可能只有100万,我能选5到10个材料,才能证明,如果这5到10个材料里面,按字段来分的话,可能有上百万个字段,才能够证明这100万的应收账款是真实的。所以这是一个极其繁琐的过程。繁琐之后也就导致了信用传递的效率是很低的。
有了票据这样一个产品以后,票据非常简单明了,只有半页纸的票面,但是它涵盖的信息实际上是非常齐全的,包括买卖双方账户的信息,是否有担保,有保证的征信信息。它相关金额、日期,甚至包括买方和卖方评级信息,都非常齐全。有了评级以后,就可以方便定价。本质上实现了非标准化的,就变成了一个标准化的票面。有了这张票面以后,甚至基于票据的唯一性,基于票据法的各种规定,就可以实现快捷的融资。
简单总结一下,应收账款票据化这样一个政策可能是未来5到10年有5到10倍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商票化,基于企业的信用来做票据,是国家支持的一个重点。
基于银行的信用,可能是另外一个环节,比如说预付账款、订单环节会更加重要一点。欧美市场也是这样的。欧美市场当两个企业之间刚刚签订了合同,或者预付款的时候,两个企业还没有强的信任关系,这时候银行的信用进来,开一个信用证或者开一个票,是比较合适的。真正当甲方、乙方已经交完货以后,银行信用就适时退出了,商业性就会发挥更大的价值。我个人觉得中国的银票市场可能会被国内信用证这样一个产品所取代。真正在应收应付账款环节,商票的价值是更大的。
供应链票据和标准化票据,在产业互联网背景下应当怎么应用?
供应链票据,实际上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就是可以拆分转让的,票面单位是一元的这样一个票据产品。在过去票据法项下,票据不可拆分,如果说我们开了一个100万的一张票据,只有一张,如果拿到商票以后,我给别人做了50万的合同,我是没法支付出去。如果对方做了一个10万、5万的合同,也没法支付出去。对一些比较长尾的环境下,传统的商票问题比较大。但是票据法又规定票据不可拆分。
现在这样一个新式的供应链票据平台,4月24号推出以后,已经有三个企业,中车、TCL和欧冶对接了这个平台。这个四个平台是中国互金业协会整个平台后台开发和相关功能设计,百融是深度参与的。
未来中国互金协会的平台也面向所有产业互联网平台输出API,输出到你这个平台的后台。刚才说,完成交易以后,可以直接调用这个API开票、转票,实现票据的结算。
这样一个供应链票据产生以后,它的三个特点,意义重大。
第一,等分化。把一张100万的商票变成了100万张1元商票以后,别看这样一个小小功能的改变,它可能就把整个票据的流通性大幅提高,从本质上提高。这个我们可以类比一下,过去像铁建银信、中企云链一些平台的现状。我经常看到这些平台会宣传,一手1000万的商票,经过3个月以后,流转了200手、250手,一个票从开具出来到最终3个月之内兑付的时候,已经有250家企业经手了这个票据。相比之下,过去我们的商票流转3手、5手就已经相当了不起了。这是一个本质的改变。
这个改变以后,大家可以想象,对于整个优化产业链的支付结算,解决三角债,解决整个产业链融资问题,包括获客,都提供一个重要的改变。可以等分化的票据尤其适合产业互联网这样的场景。
第二,跨银行。之前我们也聊过,像票付通这样的产品,为什么过去在产业互联网平台里面推广的效果不好,是因为如果有一家银行来主导,要求整个平台所有客户开具本银行的账户,这可能是一个重大的障碍。现在供应链票据平台,直接有平台来对接票交所的API,对接完了以后,同样一张票据可以由任何一个银行网银绑定以后开具,并且这张票据可以去任何一个银行贴现,做成标准化票据以后,也可以卖给任何一家银行,实现了一个跨银行的交互。大家做过银行业务的人,对这一点明白它的价值。
当然一个企业对N个银行,一个平台对N个银行的时候,你就是非常主动的,反之,你就是很被动的。
第三,场景化。过去产业互联网为什么不用商票?是因为用商票,你需要用Ukey,整个登录过程是非常繁琐,现在所有商票开具和转让、背书的功能,全部被嵌入到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后台。这样无论是跟电商,跟ERP,甚至你的财务系统,跟你企业内部的这些数字化系统,都可以实现无缝衔接,你开具商票的时候,只可以点击一键就可以开票出去,别人签收,再背书只要点击一键就签署背书,发起融资也可以点击一键,面向所有的银行发行贴现融资。票据这样一个品种,目前2020年这样一个时点可能发生了一些性质上的根本改变,这些改变对于我们产业互联网来讲要好好的利用。
具体一个供应链票据平台的基本界面,可以简单展示一下。
第一步,无论是开票人,还是多级供应商,还是资金方,都需要一个在线认证。这个认证当然是一个很严肃、很严谨的过程,包括营业执照、法人身份证、法人手机号、经办人授权书、经办人手机号,账户的小额鉴权,这一系列严格的程序,保证上面注册的企业是真实的企业,这些个人是经过授权的,并且未来无论是签约,签发票据,还是融资,都是企业真实的意愿保证。不只是经办人意愿表示,也是法人的意愿表示。更是企业本身的一个真实的意愿表示。这个认证环节也是预防一些假票实现的基础。
第二步,注册完了以后,具备相应资格的企业就可以签发票据。签发和过去网银上签基本上步骤是一样的。A签发一个票据给B,B签收完了以后,会触发票交所做一个登记,票交所返回一个30位的票号,这样一个行为就具备法律效力了。当然任何一个企业也可以签发经办和复核,双岗双核。但是签发环节,目前是强制要求提供合同、发票、履约证明,这样一些基本材料,保证商票的签发过程是基于真实的贸易背景,而不是无限制的来签发。
目前在平台上面,就可以一站式实现这些功能。当一个企业接收到一张可以拆分的供应链票据以后,它就可以选择拿到其中一部分,其中1元钱,转让给它的下级、上级供应商,这些供应商也可以进行拆分转让。这样一个供应链票据流转50手、100手,未来看到不再稀奇,甚至很普遍。它多级流转以后,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对于缓解整个链条的资金压力,对于改善财务报表,因为你一旦企业接收到100万商票,再转出100万商票,它的应收应付端同时下降100万,对企业报表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流通会自带流通性,就像我们没有想象到新冠病毒的传播性这么强一样,一个可拆分的商票,未来进入了一个产业互联网场景以后,它的流通性,它的传播性,可能会超出我们目前的一些想象,就像一个新冠病毒进入一个密集的城市一样,它的传播性是一样的。
当然,有了这样一个供应链票据以后,大家最关心的是融资,可不可以贴现,可不可以质押贷款,是不是直接做标准化票据。目前已经实现的功能是可以做标准化票据,通过背书的方式直接发行。
这样一个流通图是说一个供应链票据从开具到一次拆分、二次拆分,到银行推荐的一个票据转让流程。
除了拆分以外,无论是对于开票人,还是持票人、资金方,这样一个平台也提供全方位的资产服务,或者底层票据资产管理的功能。大家可以想象,也就可以支持ABS标准化票据池管理的一些功能。
过去票据资产去银行融资,可能仅仅面向银行的信贷部门,是信贷资金做商票贴现。现在做了标准化票据以后,面向所有金融市场部、理财部,甚至面向债券基金、货币基金,面向了券商资管,甚至面向了保险资管,信托资管,一个庞大的,占整个金融体系2/3以上的资金体量,会涌入票据市场,给票据市场带来新的刺激。这个对整个票据的流动性价值是很大的。更重要的就是这些票据是非常低价的,资金量非常庞大的一些资金。再就是资金涌入票据市场,对于整个票据的流动性,大家可以想象。
当供应链票据和标准化票据两个票进行合并以后,未来一两年肯定发生一些化学反应,针对不同场景的一些裂变,我觉得可能目前我们都难以想象。
对于核心企业来讲,积极拥抱这样一个新的产品,无论是你有产业互联网平台,还是没有产业互联网平台,你也可以来开发这样一个供应链票据相关功能。当然对一些过去已经有了E信平台的机构来讲,增加一个供应链票据功能可能就是举手之劳。这两个产品未来并行,我个人也认为E信这样一个产品未来生命力也是很强的,它和供应链票据可能各有所长,可以相互结合。
对于银行来讲,银行实际上可以作为间接接入机构,从票交所拿到API,然后向所有产业互联网平台进行输出。目前具备这个资质的只有两类机构,一类机构是金融机构,另一类是中国互金业协会,就是目前我们已经给他开发完成的平台。银行作为间接接收点,可能节奏慢一点,互金协会现在已经推广比较快了。对于银行来讲,如果拿到这样一个间接接收点,向产业互联网平台批量输出,这可能是对公领域的另外一场血战。哪个银行占据了产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了商票可拆分转让,它无论是获客,还是拿存款,还是做一些投行业务,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景。如果银行借此开发一些商票秒贴等相关产品,就更加便捷了。现在我们了解了有几个股份行已经在开发这样的产品。
除了银行以外,一些非银金融机构,券商、信托、基金、保险,甚至一些评级、征信、律师这样一些机构,可能在供票+标票环境下,也会产生很大的机遇。本身券商就是做标准化票据和票据ABS主要组成和分托机构,机会很多。信托现在做票据质押贷款,机会也很大。特别是现在资金信托新规出来以后,信托对于标准化资产是非常饥渴的,而票据产生了一个很好的非标转标的路径。能够把你认可的核心企业目前存量的非标资产,非常便捷的转变为标准化资产,实现一个替代、置换。现在有一些信托已经行动了。
在产业互联网的背景下,中国各个行业数字化、互联网化的步伐很快。在数字化的基础上,我们做供应链金融,无论是基于核心企业信用去做,还是基于货物,基于数据去做,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这其中票据这样一个品种,目前票交所和互金业协会提供API的服务方式,可以直接嵌入到产业互联网后台。作为一个非常便捷的结算工具,可以服务上下游的结算。在这样一个结算工具基础上做金融,做信贷,包括做一些理财,也会非常便捷。这样对我们产业互联网本身就提供了一个很大的机会。既可以实现一个交易链条的闭环,从订单流到票据流到资金流的闭环,也可以扩大获客,扩大GMV,扩大整个产业互联网平台的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