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 - 产业数字化与产业互联网研究服务平台!

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供应链金融研究中心/正文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根本路径:供应链金融来实现!

作者:关浣非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2020-08-03

        随着中国生产和贸易规模的逐步扩大及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与之相伴的也就产生了日趋繁多的多行业供应链金融服务需求。

据分析,2019年中国的供应链金融供给规模应在15万亿人民币左右,在维护和支持产业发展及经济运行过程中发挥出了须臾不可离开的重要作用。在中国面临内外经济发展环境重大变局及全球供应链面临重塑挑战的今天,如何全方位调整和完善自身的供应链布局、如何多维优化和提高供应链金融的服务供给能力,就成了长期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要求从制度、技术、市场、服务等多方面做出系统的回答。

        供应链金融存在哪些问题?

        如何影响中小企业融资?

        供应链金融是一个系统化概念,是指建立在技术基础之上、旨在降低处于买卖交易链条双方资金成本及改善业务效率的一种系统性服务及融资安排。供应链金融自始至终以自动交易、跟踪票据审定和资金结算为运作模式展开服务。具体可表述为,将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性设计融资模式,为各成员企业提供与场景完全契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在国内,一般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一种针对中小企业的新型融资模式,将资金流有效整合到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既为供应链各环节企业提供贸易资金服务,又为供应链弱势企业提供新型贷款融资服务。这种服务通常以核心客户为依托,以真实贸易背景为前提,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方式提供。根据调查,目前国内供应链金融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通信、家电、快销品、电力设备、汽车、化工、煤炭、钢铁、医药、有色金属、建筑等行业。

        尽管供应链金融在中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不得不承认仍存在以下问题:现行的供应链金融仍主要为处于供应链主导地位的大企业谋利,供应链主导企业不愿在合约中确认应负责任,中小企业仍然要承担较高的资金成本与其发生资金往来,处于产品供给上游的中小企业风险图谱难以描绘,传统金融只能解决供应链金融需求的一部分,民间供应链金融产业覆盖领域狭窄,供应链金融泛化……可以说,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旧存在。

        供应链金融需求存在于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从产业链条上看,所有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中小企业在特定产业链条上的固有作用及贡献。然而,中小企业发展的脆弱性又是十分明显的,普遍存在缺信息、缺信用、缺资金、缺风险控制能力等问题,在与金融机构打交道的过程中较易产生排斥性问题,基本处于弱势;从个体来看,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短、小、频、急、散”的特点,大的金融机构靠一笔一笔依据正面清单的审批则很难达到效率性专业要求,所以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始终成为全球性难题。

        如何优化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

        不言而喻,欲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除了在大型金融机构内部如银行,建立专门的板块及系统提供专门服务外,更重要的是要推动现有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多维升级,系统改善供应链金融服务的生态环境和场景环境,使中小企业能在一种更高级的业务闭环化、交易数据化、收入自偿化、风险链控化的供应链金融体系里较容易地得到资金的满足。

        中国需多维升级及优化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以进一步增强中国经济抵御各种风浪冲击的能力。

        (一)建立可全息勾勒行业及中小微企业风险图谱的风险控制体系。金融机构服务任何企业,最关键之处在于能否准确勾勒出有关企业的资金需求图谱和风险图谱,对中小企业尤其如此。以往金融机构对融资的风险控制只注重对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的审查,传统模式下,银行主要查看核心企业以及上下游企业的财务报表,都是静态、滞后的数据;而局限于某些行业的“供应链金融”也依然是以金融的视角进行产业链融资,属于金融服务的有限延伸,并没有触碰到产业底层逻辑。

        应当看到,供应链金融已经从早期的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升级到后来的加速资金流动周期方面,并致力通过促进产业生态、金融生态加上金融科技高度融合来达到强化要素组合的协同和资金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的目的。而在这持续改善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建立以风险控制为焦点的支持产融结合的信息数据体系无疑是重中之重。要求供应链金融服务供给方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致力建立纵向产业全息,横向贯通工商、税收、征信、海关、票据流传、电力等系统,可多维度交叉印证、勾勒行业风险图谱的信息数据平台,对中小微企业进行立体式全息风险画像,同时收集各类信息,建立负面清单,以为有针对性、高效率地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奠定可靠的风险控制基础。

        如在今年6月28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六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中就明确:对于成立时间超过一年、经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推荐、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派出机构审查的商业保理法人企业,以专线直接接入和互联网平台方式接入央行企业征信系统,负责的单位是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推广范围是全国。这无疑也应成为未来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获得信息的一个重要端口。

        (二)创新供应链金融的配融资体系。目前从供应链资金供应方看,已经包括银行、集团财务公司、政府金控平台、产业巨头、互联网转型企业的金服平台、从事供应链服务的专业公司、保理公司等,供应链金融资金供给已呈多样化之势。为了进一步促进供应链金融服务能力的提升,需要从资金供给端进一步创新和丰富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方式和渠道,提升供应链金融配融资体系的协同效率,需从政府引导资金介入、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相配合,多渠道对较成熟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机构和平台予以资金上的支持,包括设立专项基金、筹募集合投资基金、发债等,对资产达一定规模、负债比率合理,且对中小企业融资达相当数量、风控技术系统可靠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机构,央行可考虑直接予以资金上的配套支持。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直接购买小微企业贷款: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与广州3家地方法人银行签订首批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合同,向各家银行提供为期1年、利率为零、总额合计5亿元的资金,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发放信用贷款12.5亿元,惠及小微企业、个体户等市场主体627户。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是人民银行创设的一项新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央行再贷款专用额度,向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在今年3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新发放且贷款合同期限不少于6个月的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提供贷款本金40%的资金支持。这样的政策工具完全可考虑在供应链金融平台上有的放矢地运用。

        (三)建立涵盖财政、金融、税收支持供应链金融升级发展的政策体系。供应链金融生态包括几个方面:制度环境、资金环境和技术环境。政府应积极从资金引导、资金优惠、全方位信息平台打造、政策指引等方面介入供应链金融优化升级过程。供应链金融同时涉及物权、担保等多项法律,且在法律界限中仍存在交叉和真空,政府有关部门需抓紧考虑如何完善供应链金融运营中涉及的浮动抵押制度、动产抵押登记制度等制度建设。财政则应加大对有关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机构平台和信息数据平台建设的资金投放;税务应比照其他金融机构的税务优惠对供应链金融平台小微企业贷款予以免征增值税,而对提供进出口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企业平台则要提高有关退税时效。从长远看,中国则有必要在一些重要经济中心城市建立专门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银行。

        (四)建立覆盖各产业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场景体系。供应链金融服务在不同行业的应用,必然衍生出不同的行业服务特性,这将促使供应链金融平台向更细分、更精准、更专业的方向发展;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的空前应用,更给金融业带来了业务模式和流程的裂变效应,革新了金融风险管理的定义与操作模式,使包括供应链金融在内的金融业分门别类地建立于不同空间、区域、断面、节点嵌入相关产业金融服务场景成为可能,从而也为根本上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顽症提供了可能。跨界融合是激发创新和创造的最丰富源泉。

        无论在任何经济体,每个行业的发展都必然要和其他行业形成或多或少的联系,因而在全面建立各产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场景的同时,更需积极构建跨区域、跨产业、跨平台、跨场景的产融生态圈,促进供应链金融多样化发展生态和场景的形成。要看到,供应链金融发展到今天需要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推动及提升,企业融资正在经历“点、线、域”的维度升级,由银行传统“抵押、质押贷款”的“点”融资,发展到供应链金融的“线”融资,直至今天的产融互联网模式的“域”融资。“产融互联网”是以产业链条上的各种交易场景为应用形式,通过重塑产业链中的交易链、物流链、服务链、资金链以及价值链,打破各个产业链条边界,基于产业逻辑设计金融产品,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生产运营成本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最终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

        (五)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操作、产品提供、文件配转、权益确定、流程管理标准化控制体系。中国的供应链金融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市场起了根本性的作用。但也带来了技术应用基础参差不齐、相关服务欠缺标准、风险控制标准不一、行业发展缺乏韧性等问题。然而,标准化既是保证供应链金融服务水准和效率的内在要求,也是控制供应链金融风险的一个根本方面,因此,需要从交易启动、文件审定、款项支付、资金配合、应付清偿等环节全流程设定操作标准、对参与方服务标准、风险控制标准及效率控制标准,以保证供应链金融服务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

        (六)建立适应外部经济挑战的供应链金融应变体系。随着新冠病毒在全世界的肆虐蔓延,全球供应链的调整和重建已成为必然。在这样一种重新确立全球产业分工的大变局之中,中国不仅要未雨绸缪,更应以变应变,通过技术创新和更深广的技术应用而提高自身在全球供应链上的地位。6月18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毫无疑问,实现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应成为中国未来一个时期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而中国的供应链布局及供应链金融服务都应围绕这一战略选择有所发力,力争使自身在全球供应链上的地位能够得到巩固和提升,进一步提高各产业抵御世界经济风浪冲击的能力。


产业互联网定义:产业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连接企业与企业之间商品流通,提升产业链与供应链协同效率,具体包括B2B电商平台、供应链金融平台与网络货运平台等多种平台业态。


【版权提示】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xw@netsun.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关于研究院网经社关于网盛
© 生意宝(002095)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10002000015号 工商执照 浙ICP证  网络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