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供应链金融研究中心/正文
掌握“六化”体系,实现供应链金融的生态共赢
作者:物流与供应链金融来源:物流与供应链金融
2020-11-05
基于供应链的供应链金融为融资业务带来了更广阔的融资空间,风险也就由传统的单一贸易环节向供应链上下游拓展,意味着供应链上下游的不确定性也为贸易融资带来了风险。特别是当供应链金融的覆盖范围达到“端到端”时,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也就随之覆盖了整个供应链。 因此,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要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供应链风险状况,合理构建供应链金融运行体系。一般来说,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原则有以下几种: 业务闭合化是指企业的供应链运营从头到尾实质上是价值的设计、生产、传递和实现,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就要让这些环节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要对融资的核心业务以及融资相关的其他业务进行掌控。 供应链运营是供应链金融的核心和前提,一旦供应链运营无法实现闭合,价值生产和实现出现偏差,潜在的问题和风险就会出现。 一类因素来自宏观层面的问题。这包括宏观系统风险,也就是说由于宏观经济、政治法律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的供应链运营中断,难以实现可循环的供应链运营。特别是在立足全球供应链基础上开展的金融活动,特别容易产生这一问题。 另一类因素来自微观层面的问题。微观层面的因素是指行业或者区域性系统风险。应链金融的开展一定是基于某一特定行业或者某一区域而进行的。因此,供应链服务的行业和区域特征必然对供应链能否稳定持续运行产生作用。 在行业方面影响方面,供应链金融应该在持续稳定发展的行业中进行,而对于那些限制性的行业或者衰败的行业,供应链金融会有巨大的风险。 在区域性因素上,地区的经济发展前景、市场透明度、政府服务水平和区域环境的稳定性都可能对业务闭合化产生重要影响。 供应链本身的业务结构也是保障闭合的主要方面,一个稳定、有效的供应链体系需要做到主体完备到位、流程清晰合理、要素完整有效。主体完备到位指的是供应链设计、组织和运营过程中,所有的参与主体必须明确,并发挥相应的作用。 因此供应链金融业务本质上应该是企业供应链运营的一部分,风险管理方和平台提供方要能全面地组织和协调跟融资相关的供应链运营业务,做到首尾相顾,压缩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空间。 交易信息化原本指的是将企业内部跨职能以及企业之间跨组织产生的商流、物流、信息流、人流等各类信息,能及时、有效、完整反映或获取,并且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清洗、整合、挖掘数据,以便更好地掌握供应链运营状态,使金融风险得以控制。 而今,交易信息化的含义进一步得到扩展,为了实现金融风险可控的目标,不仅是能够获取和分析供应链运营中直接产生的各类信息和数据,而且能实现信息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实现有效的信息治理。 第一,确保供应链业务的真实性。即所有在供应链中发生的业务是真实、可靠的,并且产生的价值是持续、稳定的。要做到前一点,就需要通过对交易凭证、单据和供应链运营状态的查验,来确保交易的真实。 此外,还可以运用大数据辅助判断供应链业务真实可靠,即关、检、汇、税、水、电等间接性数据挖掘分析,例如,供应链参与企业一般纳税人取得资格的时间、纳税等级与缴税情况、结汇状态、常年用电用水的程度等,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能够间接地了解生产经营的真实程度。 第二,确保供应链物流能力和质量。即在从事供应链物流服务过程中,物流作业的质量、数量、时间、地点、价格、方向等明确、清晰,例如,物流运营的能力、库存周转率、物流网络等能否完全符合供应链交易或者相应主体的要求,此外单货相符也是需要关注的重要信息。 第三,确保供应链中资金财务风险清晰可控。交易信息化管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能清晰地了解供应链中资金流和财务的状态,否则该信息的缺失就会直接导致供应链金融风险。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采取各种渠道把握几个方面的信息:一是现金流和利率状态,二是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和内控体系;三是借贷状态。 收入自偿化具备自偿性贸易融资的特征,是指根据企业真实的贸易背景、供应链流程和上下游综合经营资信实力,向链上企业提供短期融资,并把企业未来的稳定现金流作为直接的还款来源。 实质就是供应链金融业务与供应链运营的流程相契合,以确定的未来收益作为直接还款来源,做到专款专用、专款专还。 需要指出的是,在供应链金融运营互联网化、网络化的条件下,可能对收入自偿产生影响的因素,不仅仅是静态地考察货物、要素的变现,还要动态地分析影响变现和收益的时空要素。 所谓时间要素指的是供应链金融活动中融资借贷的长短时间匹配问题。融资周期也是产生风险的因素,周期时间越长,可能的风险就会越大。具体而言,在供应链融资过程中,长借长还(即借贷时间长,还款时间长),甚至长借短还(即借贷时间长,分阶段偿还)都有可能对收入自偿产生挑战。 如果借贷时间较长,就有可能因为外部环境或者其他各种因素,产生行业或业务的波动,对产品或业务的变现能力和程度产生消极影响。尤其是在中国信用体系尚不完善、中小企业不稳定、不规范的环境下,短借短还应当是收入自偿化遵循的准则。 空间因素指的是产生供应链收益的来源地。由于不同的国家、地域因为政治、经济等因素的作用,会有不同程度的风险,这种风险必然影响到了交易主体的信用和行为,以及交易产品价值的变动和交易的安全,这些都是收入自偿化原则需要关注的要素。 风险结构化指的是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过程中,能合理地设计业务结构,并且采用各种有效手段或组合化解可能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在理解风险结构化的过程中,同样有两点需要考虑: 一是针对于不同的风险来源,因应和降低风险的手段和途径是具有差异性的。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双重叠加,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因此,在结构化分散风险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多种不同形态的手段和要素。 显然,针对于不同状态的风险类型,就需要采用多种手段加以弥补,并且还需要考虑这些手段的组合效应; 二是尽管存在着各种化解、分散风险的手段,但是应当看到不同手段和要素的重要程度和风险分散能力是不尽一致的,也就是说风险手段存在着优先级。例如,在特定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保险可以作为分散风险的手段之一,但是往往不能成为化解风险的最后或唯一方式。甚至作为担保方的主体也存在着优先顺序,这是因为不同主体的信用状况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自身的经营历史、文化、对法规和契约精神的理解都会影响到对风险出现之后的应对方式。 第一,合规风险评价,这包括法律风险、规则和政策风险和执行状态; 第二,模式风险评价,这包括商业模式评估、抵质押方式、监管方式、财务评估报告; 第三,流程风险评价,这包括流程标准化程度和流程信息化程度; 第四,操作风险评价,包括金融操作风险和供应链业务操作风险; 第五,风险措施结构化和组合化评价,包括各种相应的风险手段是否有效,具有针对性,各个风险控制手段的重要程度以及优先级是否明确,各个参与主体的信用差异是否加以区分等。 管理垂直化意味着为了遵循责任明确、流程可控等目标,而对供应链活动实施有效的专业化管理,并且相互制衡,互不重复或重叠。因此,管理体系要达到“四个分离”。 (1)业务审批与操作分离能够有效避免急功近利和盲目扩张所带来的风险。 (2)交易运作和物流监管分离是指从事供应链交易的主体不能同时从事物流管理工作,尤其是不能对交易中的商品实施物流监管。 (3)金融业务的开拓、实施和监管分离即“三权分立”,在经营单位组织结构的设置上采取开发、操作和巡查三分开的原则,并对各部门的工作做明确分工。 (4)经营单位和企业总部审议分离指的是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审批要实行经营单位和总部两级集体评审制度。通过设立评审委员会来评审具体项目,而对某些特定业务要指定专门评审员或者管理部门负责人进行评审,最后根据风险等级报请领导审批,由领导集体决策。通过层层审批,最大限度了解供应链运行情况,规避金融风险。 从供应链金融在中国的发展现实看,除了上述四个管理垂直化准则,还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组织结构和职能的完备和清晰,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有效运行有赖于企业内部甚至企业之间合理的结构以及职能对接,一旦某个职责弱化,就会产生巨大的风险。 二是战略和管理的稳定与协调。如今很多供应链金融中出现的风险问题,往往来自于战略和管理的不一致、不协调,或者说由于战略扩张、目标畸形化导致管理制度和流程的断裂。 声誉资产是企业给社会公众的综合印象,是企业无形资产的总和,即口碑、形象、美誉、表现、行业地位、舆论反应以及社会责任等名声指标的统称。企业的声誉资产需要企业一点一滴地积累,长期不断地努力才能获得。可以说,声誉资产是企业最强大的软性竞争力,用声誉管理大师凯文·杰克逊的话来说,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 在供应链金融创新中,声誉代表了企业在从事或者参与供应链金融业务时的能力、责任和担当。只有声誉良好的企业,才能促进金融业务稳定持续地发展,一旦丧失声誉,意味着企业具有比较高的道德风险,可能会产生恶意破坏行为,导致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和市场秩序出现紊乱。 从目前中国供应链金融活动实践看,有四种恶意的融资行为非常典型,即“三套行为”、“重复或虚假仓单”、“自保自融”以及“一女多嫁”。 显然,以上四种典型的恶意融资行为都是借款人主观意识作为,属于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的范畴,因此,为了防范可能出现的这类行为,就需要在风险识别、监测和控制的过程,评估和量化供应链金融参与者的声誉。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声誉资产化评估中对借款企业更加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其综合声誉和信用,这包括对借款企业基本素质、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创新能力、成长能力、信用记录以及行业状况等影响因素的综合考察评价。 首先是企业基本素质。企业基本素质是影响企业信用状况的内部条件,较高的企业素质可以保证企业具有较好的法律合规意识,以及良好的契约精神,保障企业正常、合理、持续地发展,获得合法的经济效益。 其次是偿债能力。企业偿债能力是企业信用状况的最主要表现,也是企业信用评价的首要指标。企业偿债能力及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高低,又反映企业利用负债从事经营活动能力的强弱。 第三是运营能力。营运能力是指通过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周转速度等有关指标所反映出来的资金利用的效率,它表明企业管理人员经营管理、运用资金的能力。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周转的速度越快,表明企业资金利用效果越好、效率越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经营能力越强。营运能力的大小对盈利的持续增长与偿债能力的不断提高,产生决定性影响。 第四是盈利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企业信用的基础,企业只有盈利,才有可能按期偿还债务。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获取利益的能力,使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的集中体现。 第五是创新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于形成竞争优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对于科技型的中小企业尤为重要。 第六是成长潜力。成长潜力是推动企业不断前进,改善资信状况的作用力,只有成长潜力大的企业才能保证盈利的持续性,其信用状况才会好。这包括三方面:一是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企业能否真正从事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供应链运营;二是企业能否获得关键利益相关方的支持,特别是国家政策支持;三是企业自身的成长能力。 第七是信用记录。信用记录是企业以往借贷和履约状况,它不仅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同时也客观的反映企业的偿债意愿。我国的信用基础非常薄弱,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价,必须注重企业的借贷渠道、借贷的状况以及偿债意愿分析。 值得指出的是在对企业声誉进行评估的过程中,企业主个体的生活行为和要素也是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这是因为中小企业主的个体行为往往对整个企业的运营产生直接影响,也决定了供应链金融中的潜在风险。 供应链与供应链金融作为未来十年的重要风口,市场规模与市场需求都拥有非常广阔的前景。未来,谁在供应链上掌握优势、扎根越深,谁就拥有行业话语权。但与此同时,供应链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风险把控的难点一直是企业进军供应链金融一大难题。
产业互联网定义:产业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连接企业与企业之间商品流通,提升产业链与供应链协同效率,具体包括B2B电商平台、供应链金融平台与网络货运平台等多种平台业态。
【版权提示】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
xw@netsun.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