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 - 产业数字化与产业互联网研究服务平台!

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供应链金融研究中心/正文

银行、场景方、核心企业、科技平台等专家代表纵论应收账款票据化

作者:万联网来源:万联网

2020-12-10

微信截图_20201210141307.png

微信截图_20201210141324.png

        以下内容为万联网整理,略有删减,仅供业内人士参考学习。

        许书川:开场前先简单介绍一下五位嘉宾。赵慈拉老师在银行业从业41年,是银行业票据的专家。黄华总是简单汇的副总裁,简单汇是供应链金融圈的明星企业,不多介绍了。王丹总是盈票网的创始人,盈票网与传统的票据中介很不一样。李华输总是九牧厨卫产业金融部总经理,九牧很早就涉足供应链金融,也率先参与了供应链票据,是很有代表性的核心企业,据说已签发20亿E信。马凌总是筑集采的副总裁,筑集采是建筑领域产业互联网标杆,邀请马总来说为了让马总讲讲产业互联网怎么跟票据结合。

        在座的各位,我估计真正了解票据这个东西的人并不会太多,先请王丹总,你是票据里面的资深的专家,先简单的给大家讲讲票据里面大家不太熟悉的应用。

        王丹:各位下午好,非常感谢万联网的邀请,也非常有幸和几位一起交流。

        我专注于以票据切入供应链金融的探索与实践,过去四年一直在探索这样的模式。

        我首先想说一个现象,票据行业跟供应链行业是两条独立的业务发展线,大家没有什么交集。我想总结一下为什么票据作为一个支付结算工具没有很好地切入到供应链中,第一点是它的支付作用由于技术的障碍,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它在支付的功能属性上面没有得到更好的应用。第二点,从金融的源头,以银行为主,票据部门跟供应链金融部门也是两个比较独立的部门,票据部门是以二级市场为主的,供应链金融部门对票据的应用是不深的。从金融的源头就没有把供应链和票据进行很好的融合。第三点,早前的纸票时代,发生过不少风险事件。所以基于上述的原因,过去票据这个工具没有被供应链行业所广泛的应用或者有效地结合。

        我作为一个在票据行业摸索了四年的创业者,今天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的票据有哪些价值。

        第一个是支付,我们做供应链金融的,都说供应链金融不好做,过去的供应链金融还不能叫完全的供应链金融,基本上到一级供应商就结束了,不能往后延伸,因为它没有一个工具,没有一个载体,把整个链条真的串起来。

        我觉得票据的支付是有支付结算功能的,它是真的能够把应收变成应付转出去的,所以随着票的流通,票据这个工具可以把整个连串起来,连接起来,把供应链的各个连接点连接起来的越多,数据越多,针对我们做供应链的来讲首先具备了一个好的基础。

        要把票据的支付属性利用好,尤其是近年票据电子化以及供应链票据的可拆分创新,已经让票据的支付功能提升到极致了。

        第二个是融资,在过去四年,金融行业的票据的金融产品上有很多的突破和创新,这一点也是很多大家都不知道的,甚至票交对所有一些金融产品的创新都不是很了解。比如增信,除了核心企业的信用以外,怎么为企业做增信,我觉得在近两年有很多的突破,一个是担保公司已经开始在票据上面做保证担保,使得票据能够更具流通性;第二个是保险,今年我们已经跟两家保险公司在票据的保险业务上合作并落地。

        有了这些增信的机构参与进来,借助票据的载体和工具,我觉得可以让整个供应链,在整个金融业务上更加多元化,会让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进来。希望大家多去关注票据落地的产品,怎么样把票据跟供应链金融结合得更好。

        许书川:我们请赵老师为我们说一下,应收帐款票据背后,体现了央行有什么意图呢?

        赵慈拉:这是一张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央行有关数据汇聚的表格,它透露了很多的信息。第一个,国家统计局统计,到去年年末,工业企业的应收帐款是17.4万亿。第二个,这张表上每年工业企业的应收帐款增幅大大超过了同期GDP增幅。第三个,我们国家的货币的投放,2008年9月开始央行实施宽松货币政策,2015年后实施了1年左右的稳健货币政策,然后又转为宽松的货币政策。1949年到2008年,我们国家投放了48万亿的M2货币,到上个月末为止,M2投放余额已达215万亿。和前面的48万亿相比是什么概念?现在实体经济还在说资金紧张,还在要求央行投放货币。

        上个星期人大王国刚教授公布了一个数字,这个数字很有说服力,到今年10月末,央行今年新增贷款10.8万亿,但是其中企业定期存款净增加4.8万亿,几乎有50%的贷款转化为企业的定期存款,其实就是在套利,而不是真正的用到实体经济当中。

        第二个数字是现在的企业存款余额64万亿,其中定期存款占了40万亿,占比达到了60%。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货币总量并不少,但是为什么实体经济中企业仍感觉资金紧张呢?是由于实体经济中,各个主体的地位不平等。民营企业跟中小企业取得资金的难度比较大,而大企业可以很方便地取得低成本融资。央行每天在货币市场上投放900亿的M2人民币。但实际上这些资金去了哪里?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存贷利差较大,导致资金脱实向虚。

        长期以来,央行是把存贷利差固定在3.0个百分点,每次利率往上调,央行是把这部分成本转加给借款人,当利率往下调的时候,央行是把这部分的损失转嫁给存款人,也就是说不管利率是往上调还是往下调,银行业的存贷利差是不变的。大家知道,存贷利差既是银行业的垄断利润,但又是实体经济的融资总成本。2014年11月22日,央行将这个存贷利差降低了0.15个百分点,变成了2.85百分点,然后又固定不变了,一直维持到去年的8月20日,贷款基准利率改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易纲行长提出要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缩小存贷利差,在国际上经济发达体国家的存贷利差基本保持在1.5-2个百分点。

        我国过大的存贷利差、过多的货币发行量,就形成了各行各业做金融、各种资金套利现象的现象。所以货币的过多投放其实并不能解决实体经济的资金周转问题,而是要解决应收帐款的问题。因为实体经济最终都是由中小企业承担了应收帐款。国家工信部在今年7月1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今年5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帐款今年增长14.3%,规模以上的中小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7.5%,比去年同期高了11.5%,比同期大型企业的增速高了10.8%。但实际货币是很宽松的,企业资金大部分在定期存款,并没有流动。这是由于存贷利差过高,就造成了所有资金在做套利,一做套利以后,企业的流动性资金由于应收帐款的增加而减缓了,减缓了以后央行再投放货币,结果就造成了我们的货币总量在增加,乘上2.85%,这就是我们整个社会的融资总成本;进而就造成了中国银行业一片形势大好,但是实体经济中小企业却越来越难过,融资总成本不断升高。

        中央今年提出来,银行业让利1.5万亿,这1.5万亿通过什么形式让出来?主要是两个方式,一个是降低存贷利差,一个是增加直接融资。降低存贷利差方面,从去年的8月20号开始,央行宣布贷款基准利率转变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现在LPR已经降到3.85%,但存款基准利率1.5%没变,即现在实际的存贷利差已降至2.35个百分点的水平。存贷利差,央行是要逐步降下来的。

        单纯增加融资能够解决现在实体经济的问题吗?并不能解决,就像刚才提到了有100万亿的可做质押的大宗商品,现在只用了20万亿,如果这个80万亿再扩大投放下去,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又要增加多少呢。我们现在要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最根本的是要解决支付难的问题。

        去年6月13日,刘鹤副总理提到要发展直接融资工具,以此来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易纲行长在上个礼拜发表了工作论文,回顾了十年来的情况,跟我刚才的那张表的数据状况是一致的。他说这十年来,首先,银行贷款占比显著上升;第二,直接融资占比不升反降;第三,表外业务和资管业务快速发展;第四,宏观杠杆率上升较快。所以易纲行长下了一个结论,要发展直接融资,就必须要依靠改革开放,按照现有的模式,直接融资的占比只会越来越低。

        刘鹤副总理提到要发展直接融资工具,现行直接融资工具只有三个,股票、债券、电子商票,股票和债券对小微企业来说门槛很高,是不沾边的。真正能解决小微企业难的直接融资工具,其实就是电子商票。

        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实体经济当中,大企业是比较强势的,可以付款要账期。如果采购方在半年以后付款,那就意味着后面供应链环节的所有企业半年里面都没有资金周转。当收款人A到银行贷款100万付给B,B是不会给C的,而是拿货币去做套利交易了,第三手的C又去银行借了借了100万付给了第四手,第四手一看现金货币来了又去套利了。这样原本这个供应链中只要有100万的贷款就可以解决所有环节的应收应付问题,但现大家都去空转套利后,就造成了贷款重复投放、货币超发的结果。

        现在央行说,你是出票人,你是强势企业,你仍然可以半年以后付款,但你要开一张电子商票给收款人,对你来说没有增加任何成本;收款人拿到这个商票以后,拿在手上并不能套利,必须要尽快支付给第二个背书人,第二背书人一旦接收了,那么,对于这个收款人来说,他的应收应付就抵销了,资产负债率就下降了,但是他并没有增加任何成本,只是借用了核心企业的信用。在整个供应链里面,大家都依此类推,凭借出票人的信用,都把这张票据作为货币资金进行了支付,结果,大家都没有成本,大家的资产负债率都下降。所以票据最关键的功能是支付,不是融资。只有把支付问题解决了,才能使整个供应链的融资成本大幅降低。

        再引用王国刚教授的论文,在美国,去年年底整个美国企业在美国银行的贷款是2.35万亿,商业票据是0.96万亿,商业票据占比41%;而我们去年年底整个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是153万亿,电子商票承兑是2万亿,占比仅1.3%,造成我们的企业都是要凭借银行的信用,没有发挥自己的信用价值。票据流转到中小微企业手上后,企业需要变现,这个时候可以拿着这个电子商票到出票人具有保贴额度的银行去申请贴现。

        他拿了这张电子商票,在民间电票市场上融资,他的成本是7-9%,但是,他向银行贴现,上海去年的电子商票保贴利率是4-5%,今年是3-4%。所以他到有授信的银行进行保贴融资的时候可以享受3-4%的利率,因此中小微企业完全是愿意接收电子商票的。出票人原来是靠短融券来融资,成本约3.0%,现在用电子商票支付就没有任何成本。电子商票到了中小微企业手里,他只要承担3-4%的融资成本,这是非常低的;相反,银行对中小微企业也有更强的议价能力。电子商票货币化后,在供应链里面进行支付,降低了所有人的成本。首先出票人实现零成本融资,背书人降低了资产负债率又不增加任何成本,持票的中小微企业可以实现低成本融资,银行因是对承兑人的授信,因此在没有扩大风险的情况下,银行实现了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银行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收益还比为大企业服务更高。这就是票据支付+融资,能够真正解决实体经济的融资问题。

        许书川:老老师讲的非常好,非常清晰。我们了解完背景以后,有请黄华总介绍下到底供应链票据、标准化票据有哪些强大的功能或者强大的机制?能不能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黄华:其实我想先说一下,226号文深刻解释了供应链金融的内涵,首先供应链金融是从产业链出发的,然后金融要推动供应链核心企业上下游一体化,什么叫一体化,形成利益共同体才叫一体化,零距离地协作才叫一体化。为什么供应链金融很难做起来?到现在大家都还在不断的探讨这个问题?就说明一体化是很难的。不管是监管的导向也好,还是在座各位努力的方向,都是在不断地推动金融跟供应链真正的一体化。

        要实现一体化,必须要有工具和载体。从226号文可以看出,供应链票据可能成为供应链金融的希望之星,为什么是它?赵老师讲得非常透。我们作为实践者,一是要抬头看天,二是要脚踏实地。抬头就是看监管的政策,看这个行业大趋势。从监管的意图来看,供应链票据,绝不仅仅是一个等分化的票据;以前票据的入口只在银行端,现在票据的入口延伸到了供应链金融平台上,目的就是要让产业链供应链与金融做无缝的对接,让金融真正下沉到产业链里面。

        金融机构愿意做这样的事情,核心我认为是两个点,一个是解决信任的问题,怎么解决信任的问题?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很重要,我排查你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这是一个企业人品的问题。你有没有偿还能力是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银行要考虑的是建立信任,要用多大的成本去实现,总不能为了实现普惠,不顾一切去地推。

        传统的票据融资的模式,没有把产业链上下游的脉络关系整理清楚,所以没有办法做集群式的应用。

        供应链票据的出现,我们认为这就是一个新的时代,可能前期有所投入,但是后面是有回报的,我们的融资为什么可以拿到资金,就是我们从源头做好了风险把控。我们认为这是供应链票据给我们带来的一个新的启示。

        关于标准化票据,我觉得监管创新力度不小,我们很惊讶,原来大家只是把票据理解为一个工具。但是,其背后根本价值在于加快货币流通,让资金真正地能够脱虚向实。尤其对中小微企业,以前我们觉得中小微企业不可能持票去融资,现在标准化票据出台,已经实现了。两千万票据就能集合打包去发行标准化票据,满足了中小微企业的需求。这个门槛为什么变得这么低?为什么是一个事后备案制?就是为了让效率提高,契合供应链“短频快”的特点,保障资金的精准滴灌。

        另外,标准化票据的发行应该可以是双向的,除了由存托机构发起,持票人配合参与,也可以是由持票人主动申请,通过像简单汇这样的供应链平台是可以实现的,因为供应链平台上沉淀了大量持票的中小微企业。

        许书川:要确保这个事情既稳健又快速的发展,需要突破哪些瓶颈呢?

        黄华:一个新的事物,从开始起步到成熟一定会遇到一些不确定性问题,这个不确定性问题是需要去解决。但反过来,不去试点,不去实践也不知道将来会如何。所以得边走边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行稳致远。

        像供应链票据,现在看真正做贴现的机构,五大行行动上还是偏慢,不是五大行不愿意做,而是银行是很讲规矩的,银行是非常重视合法合规的持牌机构,在开发新的业务、产品的时候,除了要满足监管部门要求,银行内部也有制度、章程、流程等等需要做相应的完善,还有整个系统的联调、测试、对接、开发工作需要完成,所以业务的落地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发现越是大行,落地越慢,因为链条比较长。股份制银行往往反应会更快一点,所以它的步子就会迈得大一点。但是我们相信银行步伐会越来越快。另外,票交所的相关系统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完善当中。

        标准化票据方面,大的方向是很好的,从226号文也可以看到这种决心。总体来讲,我们认为在这样双循环的格局下,凡是对实体经济发展有利的事情,哪怕短时间遇到阻滞,长远来看都不会有大的问题。不过我们也期待细则能尽快出台,除了银行外,券商、基金、资管经验都不够,急需细则的指导和监管。另外,票据本身的优势在于它有充分的法律保障,在所有的供应链金融资产里面,它本身就是相对标准化的,这也是它的一个独到的优势,如果认标以后,总体的投资的广度就会进一步打开。

        传统票据融资仅局限于本地银行,而标准化票据实际上它是全资金渠道融通,甚至包括境外资金的融通。不管怎么样,随着创新型票据的相关系统、制度的完善,未来票据的发展空间巨大。

        许书川:马总,你作为产业互联网,怎么实现或者未来要怎么实现票据加供应链的应用?例如你们能否解决核心企业开票意愿的问题?能否解决风控的问题?

        马凌:我就讲讲我们作为产业互联网的一些实践。我们为总包特级的建筑施工企业提供供应链的SaaS服务、供应链招采服务以及供应链金融服务。建筑行业有两个特点:第一,它的下游是总包单位,是一些开发商,开发商以商票支付款项给建筑企业。建筑企业给它上游的供应商,也是以商票支付的。第二,建筑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比较低,供应链优化空间比较大。我们筑集采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不是一开始就把票据、金融接进来的,我们先提供的是供应链的优化服务,解决核心企业的痛点,然后金融机构看到了我们有把控风险的能力,主动找上我们的。我们解决核心企业的两大痛点,一个是管理上的问题,建筑施工企业大部分都是挂靠的,核心企业对它的施工单位管理比较难,我们开辟了管理驾驶舱模块,核心企业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个项目工地的召采情况。第二个痛点是采购成本比较高,因为招采过程当中不透明,我们就开发了筑集采线上招采服务产品,把线上的招采改为线上招采,利用智能评标系统,就降低了将近3%的采购成本。

        同时我们还有发票管理工具,合同管理工具,收料管理工具,这一套流程下来,核心企业的四流数据基本上存在我们平台上了。当时平安银行看到我们平台上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数据,跟我们合作了第一款产品,2016年电子商票自由贷的商品。

        所以我们不是直接从金融切入的,我们是从核心企业招投标开始,从合同订立到合同履约,这一套流程下来,四流数据自然而然的形成,切入到供应链金融就比较水到渠成。

        许书川:李总你和大多数的核心企业不一样,你们非常支持上下游中小企业,你们难道不担心支持中小企业所带来的成本问题?风险的问题?即得利益被损失掉的问题吗?

        李华输:请允许我先介绍一下九牧,九牧90年成立,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以及服务为一体卫浴制造商,目前全球有5000多家实体店,以及20多万个销售网点,九牧集全球的优质资源实现了C2F的智能制造体系,把用户体验、为用户创造价值放在首位。

        我们为什么愿意推这个供应链金融产品?在九牧看来,未来的竞争格局一定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不再是单一企业之间的竞争。我们更多地会协同上下游,我们帮助企业进行升级,以及降本增效,提高我们的产业竞争力。

关于数据安全的问题,核心企业公开的数据是部分字段的数据,并没有把我真正的核心数据开放出来,这个数据是OK的,没有这个担心。

        许书川:你们旗下会有金融类的公司参与到供应链金融里面来吗?

        李华输:作为核心企业,我们运用简单汇这样的平台,协同各金融机构为企业做融资的赋能,我们没有自己的金融牌照,也没有自己的保理公司。我们的账期只有72天,我们不会去压榨上游企业

        许书川:两年前你们在推E信产品的时候,碰到了哪些困难没有?比如说供应商不配合,银行配合上有没有什么问题?

        李华输:有的,一个是供应商的问题,前期的推广确实比较艰辛,供应链金融或者新的结算方式,供应商刚开始的接受度没有那么高。我们会协同采购中心,以及IT中心,内部协同共同把这件事做好。

        在金融机构方面,各金融机构也都有自己的平台和产品,对于我们来讲,我们希望这些平台能够集成,通过信息的交互,包括资产端与资金端的信息交互做一个协同,这样核心企业在推广过程中就会更为简单一些。

        许书川:最后一个问题,最近3A评级国企在债券市场也暴雷,核心企业的风险到底怎么控?

        赵慈拉:贸易背景只是个必要条件,而票据债务人的到期偿付的信用才是充分必要条件。

        原来我和票交所部门老总交流过,他们票交所准备通过债券评级方式来给票据评级,我个人认为,并和上海财大老师交流过,未来票据应该采用评分的方式,而不是评级的方式。为什么呢?评级的方式,债券的债务人一年最多发一两次债,所以可采集的信息点很少。我们现在的债券评级中大部分是主观评价,而客观的定量评价很少,可能定量分析只占30-40%。但是票据不一样,票据的信用信息点非常多,同一个债务人在这张票据上是出票人,另外一张票据上他可能是背书人,也可能是保证人,还可能是质权人或者出质人。他有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所以票据所涉及到的信息的颗粒度是比较细的。我统计了一下,大概有60-80个指标之多,把不同的票据行为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大数据,然后通过专业评级机构给这80个指标做一个权重和重要性的排列,再通过算法技术,就可以得出票据评分。

        现在长期债券是分三等九级,短期债券四等六级,分的非常粗,如果引入了一个评分概念,它就是一个没有级差的,可以0分-900分区间,结果可以让670分和671分的两个不同债务人的差别显示出来。

        评级对于企业来说有几个要求,第一,必须要有审计报告,但现在许多中小企业连会计报表的信息都不够完整,就更不要说能提供审计报告了;第二,评级企业需要具有一定的规模;第三,要有一定的成本承受能力,现在做评级的成本至少在30万元以上,它的次数也只能是一年评一次,中间做一下追加。因此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它就没有这个条件来享受评级,但是如果用评分的办法就不一样了,完全是通过票据行为人的大数据,只要票据在用,这样可以形成一个信用良好的小微企业都可以被评为3A企业,当然这个小微企业的出票额度只能是限制在一千万元以下,中型企业额度可能限制在5000万元以下,大型企业出票额度则在5000万以上。这个票据评价系统将来应该趋向于以评分的方式为基础,评分的方式最大的好处是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是一视同仁的。不需要提供票据行为人提供资料,而是通过自己的票据行为即可获得评分。它也不需要你承担成本,只要承担义务就可以了。我们一直呼吁,电子商票系统及功能很好,但是它原有的出发点是保护出票人的,出票人的信用情况平时未和查询人发生交易时是查不到的。我认为,当持票人可以享受零成本融资的时候,持票人有义务要向全社会透明公开其信用状况,票据征信体系要保护持票人,而不应该保护出票人,出票人要用票据这个工具就必须承担信用公开的义务,这时候所有的持票人都可以通过评分系统知道这张电子商票到期兑付的概率是多少。就像易纲行长说的,要发展直接金融,让利给社会的投资者,同时也要让社会投资者来承担相应的风险成本,只有这样才能把银行业总体风险和社会融资总成本降下来。现在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强大,完全可以支撑评分体系的建立。这是解决票据信用环境的一个发展方向。


产业互联网定义:产业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连接企业与企业之间商品流通,提升产业链与供应链协同效率,具体包括B2B电商平台、供应链金融平台与网络货运平台等多种平台业态。

【版权提示】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xw@netsun.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关于研究院网经社关于网盛
© 生意宝(002095)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10002000015号 工商执照 浙ICP证  网络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