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已经过去,重要的是把握未来。
“畅通国内大循环”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是十四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略,在此背景下,金融业面临怎样的机遇和空间呢?
近日,央行陈雨露副行长撰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金融改革开放》,对这个问题做了解答,特别指出:
“金融体系能否完成支持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历史使命,金融变革怎样支持实体经济创新发展,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我国能否从金融大国稳步迈向金融强国的关键。特别是需要加强问题导向,通过集成创新,综合支持头部创新型企业,完善科技战略博弈过程中的融资支持和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以此作为推理的起点,本文尝试探讨双循环背景下金融科技的潜力和前景。
金融业的核心任务
畅通国内大循环,需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共同推进:
供给侧注重科技驱动、结构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通俗点说,就是持续提高“中国造”的核心竞争力,既要在制造过程中实现“卡脖子”技术的国产替代,也要在终端消费里的中高端消费品领域提升国产商品的竞争力。
需求侧注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买得起才是硬道理。这背后又是一篇大文章,涉及到收入分配结构调整、提高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和力度等,重在提升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区域层面的中西部崛起和城乡层面的乡村振兴会成为发力重点。
在这种环境要求下,如陈雨露副行长所说,“金融变革怎样支持实体经济创新发展,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就供给侧来讲,金融业需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对新兴产业和企业创新等“高风险”对象的有效支持,相比信贷资金,股权资金风险偏好更高,必须要建立完善多层次股权投融资体系;二是继续夯实中国制造的产业链优势,重点要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继续突破,实现对供应链远端小微企业的有效支持。
就需求侧来讲,金融业同样面临两大任务。一是助力居民财富增值,重点在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最理想状态是维持股市的长牛慢牛,让广大民众分享经济增长的果实。二是为消费升级提供贷款支持。现阶段控制居民杠杆率依旧是主旋律,但就特定消费场景发掘贷款需求,依旧是消费金融行业产品创新的方向所在。
就金融业而言,要实现上述任务目标,大部分依赖金融体系深化改革,如资本市场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投贷联动创新、激励机制优化等等;但在风险识别、效率提升等特定领域,则离不开金融科技的助力。
金融科技,当为“开路先锋”
金融与科技的关系早已辨明,科技是工具,金融是目的。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金融业有了新任务,自然对金融科技提出新要求。
金融科技并非万能灵药,有其特定的作用边界。就过去几年来看,借助大数据风控、人工智能等技术,金融科技犹如开路先锋,不断拓宽零售端普惠金融的边界,成效凸显,未来几年,“开路先锋”的角色依旧是金融科技发光发热的重点。
既然是“开路先锋”,重在开路,发展不成熟的领域才有机会。消费贷款市场,行业层面仍有空间,但市场已经趋于成熟,金融科技的重心,应放在B端。
当前,随着个人征信趋于完善与成熟,个人信用状况趋于透明,金融科技“开路先锋”的使命已经达成,获客渠道(流量/场景)、资金方重新占据主导地位,相应地,金融科技的话语权下降。再加上金融机构和场景巨头“自营”金融科技力量的崛起,纯粹的金融科技公司日趋边缘化。
从数据上看,过去几年,在金融科技助力下,支付和消费贷款的边界不断拓宽,网络支付用户数超过8亿,央行有信贷记录自然人也已超过5.5亿,零售端普惠金融的纵深已大为改观。
相比之下,B端产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还在路上,小微企业征信仍然大片留白,正需要金融科技企业披荆斩棘,为行业趟开一条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缺乏数据支持的金融科技不是生产力。金融科技要做B端小微金融的开路先锋,先要积累和掌握充足的产业数据,必须以产业链运营数字化和小微企业经营数字化为前提,孤军深入犹如空中造楼,必然以失败告终。
于是,拥抱产业互联网,便成为题中之义。
抢占先机,拥抱产业互联网
产业互联网,以5G、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广泛渗透为前提。其中,5G网络依赖运营商层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属于新基建范畴,正在大力推动中;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则依赖核心企业的推动,核心企业多为传统企业,对第三方科技赋能存在刚性需求,为金融科技企业拥抱产业互联网提供了机会。
近年来,一些金融科技企业转型B端,先做产业科技,深度参与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后回归金融科技,谋求拓宽B端金融边界,正变得越来越普遍。
供应链金融,正成为双方的结合点和试验田。
早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受限于供应链自身的信息化程度,金融机构无法准确、充分地获取产业链中的物流、信息流等数据,不得不占用核心企业授信额度为产业链相关方授信,只能泽被产业链近端供应商,对产业链远端的中小微企业无能为力。
近年来,一些金融机构与核心企业合作,借助物联网技术激活“物”的活力,全面增厚传统供应链的“物流、商流、信息流”等数据价值,让供应链本身可衡量、可分析、可反馈,为供应链金融创新打开空间。
比如在核心企业支持下,金融机构可运用物联网和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打造“控货”核心能力,有效缓解传统动产质押业务中面临的诸如重复融资、押品无法有效监控以及单据造假等风险,从而实现基于供应链上下游真实贸易行为中产生的多种库存商品为质押,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在特定场景中,没有核心企业的介入,金融机构也可借助物联网技术拓宽企业融资边界。
总之,数据积累是科技赋能的基础,数字化是数据积累的前提。路径千千万,抓住数据积累这个源头,就抓住了核心。
循序渐进,生态逻辑
“望山跑死马”,前景目标往往看上去近,走起来远。双循环的大逻辑,是一幅徐徐展开、环环相扣的画卷,并非可以快马加鞭、一哄而上的风口,参与这个大逻辑,必须要有耐心等待生态的完善与成熟。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曾总结技术变革要经历的三个阶段:转型技术、扩展技术和专业技术。所谓转型技术,是指具有开创性影响的新技术;而扩展技术是指能扩展转型技术应用范围的技术创新;专业技术,则是指现有技术针对某一特定任务的专业化应用。
举例来说,电脑的发明属于具有开创性影响的转型技术,互联网的出现则属于扩展技术,基于互联网的各种网站、APP则可视作专业技术。电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建立在互联网的发展、网站的布局和APP的完善之上的,这幅画卷的展开,用了几十年。
同样,无论是双循环的构建,还是5G、物联网、区块链、数字货币,这些都是必然会改变未来世界的东西,但所需的时间很可能会超过我们的预期。相应地,传统的技术、传统的模式、传统的业务,其在未来的生命力,也会远超我们的预期。
面向未来,需要以现在为支点。对金融科技而言,先要在当前的业务中找到盈利支点,然后才能去谈论未来。
产业互联网定义:产业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连接企业与企业之间商品流通,提升产业链与供应链协同效率,具体包括B2B电商平台、供应链金融平台与网络货运平台等多种平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