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主要是找到替代性的融资方案和渠道,在传统机构借不到钱,可通过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的平台借到资金,解决获得性的问题。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金融行业本身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要通过为民营企业找到好的信贷资源来解决贷款问题。找到信贷资源后就能有效盘活现有资源,而不是派生新的资源。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受到多方关注。而近年来,在探索如何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过程中,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的融资渠道,为中小微企业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动力。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也面临着监管和市场的双重压力。在日前召开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破解路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媒体代表等就小微企业的发展之困、如何利用金融科技手段纾解小微融资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黄震分析,金融科技主要是找到替代性的融资方案和渠道,在传统机构借不到钱,可通过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的平台借到资金,解决获得性的问题。而在金融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解决融资风险的问题应从五个方面考虑。第一,通过金融科技以及有关国家的政策加强数据安全管理。第二,加强风险的研判。第三是信用管理。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通过多维度和多种渠道查询数据进行信用评价,企业通过了解这些评价指标从而优化自己的管理,降低自身的风险。第四是内控合规的管理。第五,国家的监管科技为整个行业搭建了非常好的生态服务工具,国家健康安全分析平台,还有央行一系列的金融科技平台正在搭建之中,这些都能够帮助金融机构和借款平台加强风控和合规的管理。
开元金融董事长、轻易贷创始人李勇会是60后创业者。他说,自己非常幸运地赶上了高速发展的年代,最近国家一再强调为民营企业创造好的经营环境,这为中小民营企业找到更低利息、更长期限的贷款提供了路径。他说:“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金融行业本身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要通过为民营企业找到好的信贷资源来解决贷款的问题。找到信贷资源后就能有效盘活现有资源,而不是派生新的资源。”李勇会认为,对于中小微企业不能抽贷,不能只给一年期循环,应该在授信项下可持续循环、长期使用,只要有信用,就应该给予更长周期的贷款。
河北诺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阳是90后创业代表,这一代创业者本身是在互联网的浪潮中发展起来的。他表示,企业的痛点和需求更反映在初创期,即技术和想法变成生产力最核心的时期,往往这个时间点是企业最难获得资金支持的,但初创期企业没有通过质押可以获取资金的渠道。王阳说:“民间闲置资金非常多, 需要资金的初创企业又面临资质评定,所以如何能够在支持民营经济和风险控制之间产生可行的契合点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仲财通联合创始人庄德健则从法治健全层面分析了如何能够让小微金融走得更加稳健。他认为,民间的金融机构和国有银行在做融资企业贷款的时候,法律关系各方面都没有理得特别清楚。信用和道德风险的问题、打击企业逃废债等问题尚缺少完备的方法和制度,导致打击违约的成本很高。对比来说,经营性贷款比消费贷款的需求更为清晰,比较重视自己的商誉,对法律制约也更加重视。有了法律制约,才能够增加互信基础,交易和贷款才能够更健康。
互金安全技术专委会秘书长吴震表示,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小微企业由于其生命周期短、不良率高、信用评估难度大、评估成本高等问题,导致金融机构不愿意给小微企业贷款。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发展阶段需要破解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也是势在必行:一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二是科技创新的需要,结构优化升级,必须依赖科技创新,小微企业是科技创新的源泉;三是小微企业吸收大量的就业人口,小微企业稳定发展才能稳定就业,维护社会和谐;四是发展普惠金融的需要。近几年,随着相关领域科技的发展,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可能。吴震分析,随着大数据、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迅猛发展,部分技术日趋成熟,可以考虑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等关键问题。
他建议,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由地方政府负责汇聚相关数据,形成区域性的信用中心,并负责信用记录的维护,制约骗贷等行为;二是在金融机构的层面,除了建设通用的大数据风控平台外,可以与第三方合作建设供应链金融、交易平台金融等有场景的金融风控体系,并且发展完善抵押贷、个人信用贷和细分行业的信贷能力。此外,中小企业自身也要提高健康发展能力、提高盈利能力和现金流健康水平。通过政府、企业协同和努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中国社科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勇坚认为,通过金融创新纾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困境,需要监管层的配合。在监管的目标中,应增加纾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目标。而增加这一目标,又需要监管层在监管手段与模式方面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对金融创新的监管,需要考虑到金融风险的防控。金融风险防控当然是监管的第一目标,但是,风险防控并不是完全将金融创新一棒子打死,而是需要监管部门具有识别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并采取措施防范金融创新过程中的系统性风险。
责任编辑:韩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