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 - 产业数字化与产业互联网研究服务平台!

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供应链金融研究中心/正文

汪晓帆: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管理再造

作者:汪晓帆 中国民生银行供应链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来源:2020(第十六届)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总论坛(11月)

2021-02-03

        今天我来分享一下关于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一些看法。我今天的题目叫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再造,大概会分成六个部分跟大家分享。

        一、 背景:环境巨变

        第一是介绍一下整个供应链风险所面对的新的环境,接下来跟大家介绍在理念、技术、流程、组织和机制方面,如何进行变革再造,来做好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工作。

        我们首先来看看供应链金融的整个风险环境的变化,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技术进步。目前供应链业务的发展,都是依托于整个新的信息技术的进步而生存的,大量的采用线上化的作业方式,采用大数据的方式,这里头能够用到的技术就包括了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等等。在这种信息技术进步的支撑下,就会使得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

        第二个是整个目前产业界的生态有一个重新地塑造的过程,也是利用了这些技术进步的手段。从开发的现状来看,很早期就出现了服务物联网,包括金融机构也是早期的服务互联网的实践行业。未来还会进一步发展工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整个业态的体系重塑产生了平台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等等不同的趋势。这是在技术进步的支持下,使得业务的本身所服务的场景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在服务对象上,供应链金融也由单一的客户变成了对一个客群来进行服务。

        第三个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使得银行的服务从属地化的客户变成了跨地域的客户群,这是两个比较根本性的变化。那么在客户的需求方面的话,原来我们的客户对银行包括一些金融机构的需求,主要是受财务因素所驱动。到现在的话,已经开始由简单的产品服务变成产品和场景相结合的场景化的服务。那么在场景当中的话,就会产生包括支付、结算账户管理、融资等等一系列的这些新的需求,客户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基于这个技术的进步、服务对象的变化和客户需求的变化,这就导致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也需要进行重新的构造。

        为什么说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变革而是一个再造?

        第一,这种再造的会是从基础到技术开发到实践运用方面,要进行全局性的变化,这是一个战略变化。

        第二,从实践来看,迭代化的再造可能是成本最低和效益最佳的模式,因为传统的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的体系是适用于传统的业务模式、服务对象和技术条件。

        从目前的技术进步的情况来看的话,一下子彻底化的再造也是不现实的,总是要旧的体系里头生长出来。但新体系的生长仅仅依托于旧的体系的一些简单变革,往往是不能够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够适应风险管理本身的需要。所以在实践当中来看,采用迭代化的再造的方式可能是一个最佳的实践模式。

        二、 理念:创新升级

        整个背景介绍之后,下一个问题是首先在理论上要进行创新升级。我们传统的基础理论在风险评估上,包括巴塞尔协议里头提出来的模型,都是采用预期损失等于风险敞口乘以违约概率和乘以违约损失率这么一个传统的模式。在这些年新的风险管理的技术进步下,对于供应链场景,我的看法是它需要进行很多新的变革。

        第一,因为供应链金融是依托于交易而产生的一种金融行为。交易是不是能够正常的被履行而实现由货币到实物、由实物再到货币的过程?这么一个资产转换是不是能够成功?这些是整个风险管理的一个根本的基础。这就需要去考察整个交易行为,这里头就存在着行为理论。那么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行为参与方的违约所产生的收益与违约的成本之间的关系。通常来说,如果是违约的收益远低于违约成本的话,或者是违约的收益本身并不高的话,那么这种违约的行为或者主动违约的行为,他是不大可能发生的。所以在这个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就会决定了我们传统所说的违约概率的变化。

        第二,供应链金融是依托于具体交易而产生的金融,那么就会存在着资产转换的风险,就是指货币转成实物再转成货币的过程当中,它的转换成功率是一个什么情况?在这个过程当中会产生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这么四个流。那么通过这四个流的管控、侧重,很大程度上就会比较好的能够去进行风险的测量。我们传统的研究在风险敞口的研究上是比较粗放的。原来的在巴塞尔协议里头研究,基本上是采用一个产品的方式,比如信用证,或者是附带一些交易的这些金融工具,EAD会随着交易而发生变化,但是在供应链场景下,这种产品就会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它不仅仅是依托于简单的银行使用的金融工具,而会是传统的和现代的一些金融工具,会跟场景化的交易结合起来。

        比如,在供应链场景下,紧跟着供应链的实际交易而发放的贷款,它的实际的风险的暴露会远远低于我们一般的流动资金贷款,这个是需要去做更多的进一步的研究的。

        另外,在主体确认违约概率的情况,我们会发生很多的变化。第一个,比如说应收账款和票据的这些信用风险的传递问题。第二个,我们往往在研究客群的时候,是没有办法进行简单的客户的PD的估算,而用整个客群的平均的违约概率的情况进行替代,可能会是一个更经济有效的做法。比如说在分销场景下,分销客群的平均退出率,某种程度上他就能够很好的去替代单一主体的违约概率。

        第三,前面也说过,采用交易是否成功的方式,交易的成功概率去替代主体的违约概率,这都需要进行不少新的探索。我们传统的运用评级理论来进行的违约概率的估算,它的周期往往是以一年周期为标准,甚至会有更长,因为包括有中长期的这些评级。

        但是在供应链金融的基础上的话,往往它的期限是很短的,可能会是3个月6个月,也可能会是一个月乃至一周。那么传统的这些基于主体信用评级的这些分析方式,往往会不适应供应链的创新。

        另外还有债项的评级方式,债项的评级方式,原来的抵押、担保这一些比较简单的方式,当然在实务当中的话也会有很多比较细化。但现在物流高速流转的情况下,或者是债权高收益流转的情况下,往往是用控制的方式去替代传统的抵押担保的方式,那么这里就会存在着一个替代的问题。所以总体来看的话,供应链金融下的风险的评估框架和评估的要素,都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创新的事件,这是一个基础理论方面。

        另外在客群风险管理上,前面也提到单个客户的风险评估是很难的,但是可以采用客群进行替代,采用一些行业筛选、链条筛选、客户迭代筛选,这些方式去进行违约替代,实际上是可行的一种方式。在交易控制的风险上,也会去根据四流、交易的结构、频次、过程去控制违约成本等等,去进行新的风险评估,这是在客群风险方面。

        在操作风险方面,现在已经大量的在供应链场景进入场景用系统技控的方式代替人工控制的方式,用高频代替低频的方式,用多维信息验证去进行反欺诈的管控。怎么样用这些新的维度和要素去评估传统的操作风险,或者说评估操作风格,也是一个新的调整。

        另外,从风险管理的控制实践来讲的话,原来风控的方式是在银行和借款企业之间的这么一种现状的管理,那么目前开始转向的是生态网状的共同管理,这里头就包括了涉及的核心的企业,物流、仓储、电子、政务三方平台,还有等等这些多信息的交互,共同的来进行风险信息的共享,协同怎么样进行反馈控制、协同怎么进行稳健的推出。所以在这四大方面的话,都需要在理论上去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去进行进一步的创新。

        三、 技术:科技赋能

        因为现在的技术发展,特别是数据电子的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风险管理有条件在科技的手段下进行新的赋能。那么这里头就包括了我们在具体业务当中会涉及的身份识别的问题,采用电子化合约来解决合约签署的问题,避免常说的印鉴、假的公章这些问题。像现在目前人民银行推出的电子化的票据,已经大概市场占有率99%,它就极大地解决了原来的假票的这些问题。

        那么在数据电子的支持下,我们还可以搭建新的风控模型,对企业的各项行为,包括是财务的行为、经营的行为、经营的情况以及其他具体的一些行为都进行监测,使我们更好的去解决掉原来风险评估当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操作复杂的问题,再加上线上线下的协同,就能够使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通过科技的手段能够进行更好把控。在这个基础下,也需要我们去进行相适应的这些技术方面的变革。

        四、 流程:协同再造

        第四是需要对风险管理流程重新进行再协同和再造,包括金融机构、核心企业和链上客户。那么对于金融机构来讲,那么它需要把风险管理具体的融入业务过程当中,包括风险的数据采集、数据的分析、管控的模型、监测的模型以及预警处置等等这些信息,需要跟业务更好的融合在一块才能够真正实现价值。

        另外还需要去把风险管理的流程跟业务的流程和企业之间、银行之间,还有包括第三方协同者之间的进行端进行流程再造。一方面是去提高业务的效率,另一方面是需要把传统的一些手段从这些冗余里切除,往往不是说用的程序越多,管的事越多、作业流程越多才起作用。采用了新的场景和新的技术以后,很多东西是不必要的,是冗余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客户申请环节,原来可能我们有些业务流程当中,开户的时候进行一个身份识别,声带的时候又进行一次识别,实际上通过现在的技术两项东西完全可以打通融合,这样就减少掉了很多不必要的工作。

        第三,因为原来的我们的信贷主要是采用企业被动申请,那么现在银行通过大数据的接入,包括一些联邦学习的工具的运用等等,实际上是可以更好地去做到额度的主动推送,主动推送和被动申请之间实际上是一个风险管理的很基础化的变革。被动申请是来了以后,我们去按照规则筛选,来的人有好有坏,需要花很多功夫去甄别。那么主动推送的话是我们根据这些各项数据特征交易特征去筛选完了以后再去做业务,这样的话实际上就可以避免掉很多无效的东西,或者是避免掉一些高风险的东西进门。另外还有通过利用技术可以实现作业的自动化和一些分析的智能化。

        在交易上,因为供应链金融是跟基础的交易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那么它的监测的频次应该跟基础的交易的频时大致是一致的。那么就由原来我们可能是一个季度或半年做一些检查,现在就变成了交易完了以后马上就会开始监测,会跟踪整个交易过程进行监测,这就实现了高频交易和高频的监测。对原来的大一统的贷后管理的模式,流程必须进行新的变革。

        另外在互联网时代还会有很多需要有远程作业的支持,打破地域的界限。原来的信贷调查不要求双人实地等等这些做法。那么现在用远程作业的方式,实际上是把眼睛长得更远,耳朵也长得更远,都变成千里眼,顺风耳,这些东西都会改变一些根本的作业方式。

        另外就是整个流程的再造过程当中,不仅仅是基于一些信贷的风险,还会涉及账户的管理、结算的管理、反洗钱的管理这些诸多的风险,通过这个场景化的手段,能够通过重新地再造使得整个效果得以提升。对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也需要进行一些协同化的再造,以适应供应链自身的发展,也适应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核心企业它也会进行一些数据的开放、自己商流的优化。

        比如原来采用传统的线下合约的方式,转换到线上的电子合约等等,包括结算的过程、自身采购或者分销的这些风险控制节点的优化,都需要进行协同的再造。通过这些再造的话,才会使得整个供应链金融更好的去管控住风险,更好的是业务更流畅。对于链上客户的话,也同样会存在着一些再造的过程。原来可能是电子化,是线下的订单,发个传真,现在是变成线上的一个签约的订单。原来这些链上客户的服务,它跟物流之间可能是另外一个体系,现在的话经过再造以后,可能会整合到同样的一个数据能够互通的大体系里,这样都会极大的去使供应链金融更好的贴近场景,使客户得到更友好地体验,保持提高效率,促进整个业务的增值。当然,在协同过程当中大量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五、 组织:适应生长

        第五个方面,在组织上需要进行变革。

        原来传统的银行它是一个总分支的架构,业务和运营是分级设置,缺乏跨地域跨机构之间的协作,它是比较适合属地化的业务。但是在供应链金融的情况下的话,这些风险管理包括运营体系都应该是根据分类不同的情况来安排,哪些事情是要集中、哪些事情是要分布。那么通过采用这种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模式来适应整个供应链金融跨地域的一些业务,这是组织方面要适应业务的生长,保障风险管理的有效运行的重要模式。 

        六、 机制:促进创新

        另外就是在机制上也需要进行创新。

        从核心的理念来讲的话,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需要整个链条上的相关群体进行共同商量、共同管理、共同承担,然后共享成果。对于金融体系内部,包括监管方面的话,有几方面的看法:

        第一个是在风险容忍上,金融机构要去主动地承担合理的风险,这对整个业务的发展是一个起根本性影响。如果这些新的业务、新的模式不允许在合理的区间内试错的话,他这个不可能能够生长得很好,所以这里头需要去主动承担、主动试错,不追求完美,逐步地去迭代优化,这是在风险容忍方面。

        第二个在问责方面,原来我们往往是一个业务出了问题,那就要问责到每个人。但是在新供应链场景下的话,可能信贷审批它都是模型审批出来的,信贷调查数据都是来自互联网的一些数据采集。那么在问责上就没有办法去问责到个人,然后里面可能还会有一些操作,因为在目前供应链要求的高频次的交易状态下,我们往往会去规范风险管理人员,他只做几个动作就是尽责,这是一种封口型的免职性尽职的免责。那么原来我们的免问责的准则是什么呢?是要求你做1234,然后再加一条软条款,除了1234之外的,还有认为需要的,这样的话实际上在这种问责文化下和体系下,是不利于工业金融的健康发展,和真正把风险管好的。

        第三个方面的话,需要进行一些创新的实验室,在风险管理上能够很好地去参与其中。一方面是管控好业务创新的风险,也是能够使风险与业务双向地能够更好地结合起来。那么另外一方面,因为供应链金融都是会采用很多新的方式方法,那么在监管上应该给予相当的空间,利用监管沙盒这些方式,共同研究这些新的业务跟原有的监管准则之间的冲突,研究这些新的业务实质的风险情况是什么样的。不能够简单去用旧规来套新的这些业务,否则就会制约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所以现在开始更多地使用监管沙盒的方式来支撑业务的,是监管当局的一个很好的做法。从我们从业的情况来看的话,希望它是能够进一步的开放,能够更多地做一些试点。


产业互联网定义:产业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连接企业与企业之间商品流通,提升产业链与供应链协同效率,具体包括B2B电商平台、供应链金融平台与网络货运平台等多种平台业态。

【版权提示】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xw@netsun.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关于研究院网经社关于网盛
© 生意宝(002095)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10002000015号 工商执照 浙ICP证  网络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