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 - 产业数字化与产业互联网研究服务平台!

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供应链金融研究中心/正文

登上数字经济的舞台,开放银行将在聚光灯下惊艳绽放

作者:张铭研来源:贸易金融

2021-03-02
        “十四五”时期,在ABCD等数字技术的支撑下,数字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全面发力。开放银行的核心在于数据的开放和共享。数字经济下的开放银行必将迎来高速发展,进而推动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看,开放银行可以归纳为两条典型的发展脉络,欧美普遍采用自上而下的监管驱动型,亚洲主要采用自下而上的业务驱动型。不论各个国家和地区开放银行的驱动因素、开放模式、开放特点如何,共同的是,开放成为金融业变革的契机。
       围绕开放银行、供应链金融等热门话题,《贸易金融》独家专访了内蒙古银行战略研究部总经理杨海平博士。
       《贸易金融》:“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您如何理解开放银行对于中小银行的战略意义?
       杨海平:开放银行是数字化时代对银行及银行服务、产品和业务模式创新的重新定义,是金融服务投放方式、银行商业模式的革新,也可以说是数字银行的进化方式和进化结果。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畅通国内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向,就是银行业的发力方向。数字元素、数字政府、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银行金融服务融合的最好方式就是开放银行。开放银行既是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战略的最优选择,也是商业银行数字化进化以及提升经营绩效的最优选择。今后一段时期,开放银行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一是通过开放银行创新,更好地服务数字政府建设,优化治理水平。二是通过开放银行服务,服务于供应链和产业链的现代化。三是以开放银行更好地提供便民服务。
       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作为数字化转型方向的开放银行,也是促使商业银行加剧分化的动力之一。中小银行要防范战略风险,避免被高速行驶的数字化列车甩在身后,只能顺应潮流,主动规划,以开放银行为抓手进行特色化、差异化布局,有选择的服务重点场景、重点产业、重点客群,实现战略目标。例如,部分银行按照自身战略,选择绿色场景作为突破口,推进开放银行与绿色场景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定位和差异化发展路径。再比如,部分地区性银行将本地政务场景、本地特色化场景作为重要的拓展方向,还有部分银行在跨境供应链与涉农供应链方面着力较多,也已经形成了相对明显的优势。
       《贸易金融》:未来,“客户在哪里,银行的服务就在哪里”,开放银行如何助力无处不在的银行服务?可否举例说明?
       杨海平:从大的方面无非是三个方向一是将银行的金融服务投放到客户的场景,包括政务场景、消费场景、生产场景。二是将客户吸引至银行主导的场景,比如说银行的网点、电商平台、APP等等。三是与相关方共建场景,并将银行金融服务融入。浦发银行针对开放银行提出“无处不在、无微不至”,我再增加几个“无”:无影无形,无痕无界。
       要做到这一点,银行要实现五个转变:一是从科技引领向科技与业务融合转变。金融科技与业务发展不再是支持和引领的关系,而是全面的融合。二是银行从融入生态向成为生态共建者转变。三是从补足短板向做长长板转变。四是从管理业务向管理合作转变。五是从客户向用户再向伙伴转变。
       《贸易金融》:开放金融的主要业务机会在哪里?
       杨海平:开放银行的业务范围包括了TO G、TO B、TO C。尽管关于开放银行的讨论已经非常多,但中国开放银行发展仍然只能说是刚刚起步。特别是,数字经济方兴未艾。基于上述考虑,开放银行的空间巨大。
       就G端而言,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水平”。中央已经把数字政府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在这种情况下,原本已经启动的“一网通办”、“跨省通办”等数字化政府项目进程进一步加快,数字政府的创新进一步活跃。政府行政许可、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决策管理、执法监管甚至政府管理架构、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将进一步加快。多个省区发布了数字政府建设规划或行动计划。数字政府建设的加快,为商业银行服务政务场景及政务场景中的各类主体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就B端而言,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其主要内容是打造新型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补齐产业链和供应链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十九届五中全会还明确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利用开放银行的理念,通过银企直联或者其他方式打通与企业及生产场景的联系,具有巨大的业务创新空间。B端业务与开放银行的结合方式,也就是我们经常讨论的交易银行,其主要内容是账户管理、集中收付管理、供应链金融、现金管理、企业流动性管理等。
       就C端而言,十九届五中全会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等进行了部署,为基于生活场景的开放银行服务提供了空间。
       实际上在数字经济的语境下,政务场景、生产场景、生活场景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相互连接的。C端客群的栖息场所,就是B端和G端客户;针对企业的金融服务,离不开政务场景和政务数据。智慧园区、智慧城市的打造,既包括了数字政府,也包括了数字产业、数字生活。考虑到各类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实际上在整个经济向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还会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融合和链接,这些都是开放银行的业务空间。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登上数字经济的舞台,开放银行将在聚光灯下惊艳绽放。
       《贸易金融》:有观点认为当前互联网主战场正从“To C”转向“To B”,产业互联网时代已经开启。您认为区域性银行应该如何响应?
       杨海平:互联网主战场从To C转向To B是大势所趋。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发展之初,主要针对消费场景,这主要是因为消费场景更容易突破,且能较快地看到经济效益。如果说,在C端突破是市场的选择,那么,从C端转向B端,既是市场的力量,也是政府推动的结果。就市场力量而言,消费场景、生活场景开发接近饱和,转向B端顺理成章。
       就政府推动而言,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工业互联网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宏观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以及经济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政府采取许多措施鼓励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工信部还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工信部信管〔2020〕197号)。
       互联网主战场从To C 到To B的转变,也意味着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主战场的转变。区域性银行应该考虑将数字化战略重心向B端、G端转移。结合新基建所提供的数字经济全新的操作系统,结合工业互联网的大力发展以及工业软件的升级,通过协同科研、协同库存管理、协同订单管理、协同物流管理等,供应链整体运营效率将得到大幅度提升,由此,大力推进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以响应供应链的数字化,推进产业金融的数字化,以响应产业数字化转型,正当其时。我们也注意到,随着家庭资产负债率的上升,消费金融已经逼近天花板,可能逐步从增量市场变成存量市场。同时,没有B端和G端场景, C端的金融服务也将寸步难行,因此,开放银行项下的金融服务,更强调公私联动。
       《贸易金融》:宋华教授曾经讲过,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问题,对此您有何评论?
       杨海平:供应链金融的进化,需要供应链的进化和金融的进化。供应链进化是根,供应链金融进化是枝;供应链进化是纲,供应链金融进化是目。如果说,当前供应链金融发展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问题,可能既有供应链方面的原因,也有金融方面的原因,供应链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和应用的指导意见》将供应链的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国家战略层面。2019年银保监印发了《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2020年9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连同银保监、司法部、工商总局、工信部、商务部、国资委以及外汇局等八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
       从各类文件看,对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非常重视。宏观层面,也强调构建双循环新格局,对供应链创新发展的需求也十分迫切。双循环的本质,体现在供应链上就是供应链的重构、重组、升级、优化。
       供应链的升级和创新,涉及到政策环境、相关产业基础的配套,以及相关各方的协同,因此,需要久久为功。只要我们相信这一方向是正确的,就需要不断的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深挖其根源,有针对性的提供创造性的解决方法。
       个人认为,供应链的升级和创新要破解“五多五少”的问题:规范性文件多,而真正可落地的实招少;原则性的鼓励多,而针对性的扶持措施少;表态性的调研多,而解剖麻雀式的分析少;概念炒作多,真金白银投入少;吹捧性软文多,真正可付诸实施的方案少。
       举例来说,内蒙古的农畜产品品质非常高,但没有相应的可追溯体系,没有分级认证体系,始终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从该地农畜产品的实际情况出发,如果要发展新型农牧业供应链金融,可能需要从国家层面做好分级认证管理,形成完整的农畜产品可追溯体系。商业银行用投行手段推进产业发育,用交易金融手段提升整个供应链的总资产周转率,就具备了条件。
       再比如,部分供应链发展,急需要构建数字化产业基础设施,包括信息的平台、风险预警平台、活畜质押的数字化监管平台、数字化仓储等。这些产业基础设施,需要政府或者政府性引导基金发力。
       《贸易金融》:区域性银行布局供应链金融,有哪些思路? 
       杨海平:目前,整体上供应链的进化方向是数字化、智能化,与工业4.0、产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的创新应用、生产系统自动化控制存在交叉。供应链进化的主要内容:一是通过供应链的协同,形成对外部市场的快速反应。二是借助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供应链可视化及决策管理的智能化。
       区域性银行布局供应链金融,推进数字化供应链金融发展,既不能被焦虑贩卖者忽悠,也不能被概念炒作风潮裹挟,更不能期望客户削足适履。一是坚持从当地产业特征出发。供应链就是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的过程,在各个环节中,它所面临的问题是具体的。要与当地优势特色产业主体摸爬滚打在一起,一起研究,快速决策,共同推进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二是推进投行与交易金融的融合。供应链金融的作用对象主要是供应链的营运资金,而在当前各经济主体负债率相对较高的背景下,需要将投行手段与交易金融的手段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产业及供应链的重组、重构。三是从供应链金融拓展到产业金融综合服务,探索推进产融平台建设,争取成为产业金融的主办行。
       《贸易金融》:结合金融科技应用,未来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重点在哪些方向?
       杨海平:对供应链金融产品,实际上大家都比较熟悉。在开放银行、交易金融的框架下,借助金融科技力量,未来供应链金融将向数字化方向迈进,产品创新的重点,我认为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结构化控制手段的升级。我们知道供应链金融的风控手段主要是结构化控制,包括单证的控制、应收账款控制、现金流控制、存货控制等等。随着新基建项目的落地,借助新一代金融科技,结构化控制的实践方式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比如说,在传统模式之下,我们利用第三方监管的方式来实现存货的控制、赎货换货等。在数字化供应链金融时代,我们可能要借助物联网、电子锁实现物流的可视化以及对存货的控制。在数字供应链金融时代,我们更容易实现动态的管控,由此我们可以推出资产池、票据池、应收账款池类产品。借助新一代金融科技,一些原本较难管控的特殊资产,也可以实现管控,例如应用数字技术实现活畜等生物资产管控,推出生物资产池产品。再比如,对单证的控制,我们可能会借助区块链等新一代技术。
       第二,基于供应链形态的演变,我们会更加依赖基于数据的信用。供应链的形态在不断的进化,同一个主体在不同的供应链上可能处于不同的节点。但是基于供应关系,信息会在数据供应链上留存。具体到某一主体的信用分析,我们可能完全基于数据,而不再依靠或者不再完全依靠结构化控制。
       第三,强化产品与服务的集成。按照不同的供应链形态、环节,创新产品体系和解决方案,输出智力服务、IT系统及非金融服务。能力强的银行甚至可以输出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数据分析的相关服务。
       数字供应链相关的自动化控制软件、工业互联网、可视化系统,均会不同程度地应用于结构化控制及数据模型,并产生不同的延伸及组合,这是新一代数字供应链金融产品创新的基础。
       《贸易金融》:金融行业一直承担着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任,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区域性银行如何利用供应链金融服务、开放银行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杨海平:从供应链、产业链的角度来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同时也是一个正确的方向。近年来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是有所上升的,供应链金融风险也有上升的迹象。因此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利用供应链金融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然要转化为风险策略的优化、产品的创新、结构化控制手段的创新、风控模型的迭代。有一部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实际上是自身的发展方向选择以及管理问题的放大,对于这类难题,供应链金融是无能为力的。
       从供应链金融扩展到开放银行,更倾向于依靠基于数据的信用来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利用开放银行的最新发展成果,借助政务数据及小微企业的经营数据及非财务数据,不少银行推出了面向小微企业的线上化信用贷款。未来,无非是数据源的扩展和算法、风控模型的迭代。
       需要重点强调的是,我们不应该仅仅把目光投向融资。无论是供应链金融,还是扩展到开放银行,其服务内容除了融资服务,还有非融资类的金融服务,甚至还附带非金融服务。从供应链和产业链的角度,这些都是提升小微企业及整个链条效率所必须的。
       《贸易金融》:您认为当下供应链金融乃至开放金融发展过程中关键是什么? 
       杨海平:对于供应链创新和企业数字化而言,个人认为最关键的是第三方数字服务的成本。大家都在谈企业的数字化改造,根据我的调研,企业需要考量数字化的投入产出,企业最需要第三方数字服务方提供高效便捷、成本可接受的服务。因此,未来可能需要第三方数字服务的大发展。
       对于区域性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开放银行而言,关键因素包括敏捷组织、IT管理、规划引领等,但个人认为最关键的是理念和作风。开放银行是全新的银行,需要全新的理念和作风。在开放银行时代,我们更需要与客户在一起,更需要踏石留痕、抓铁有印的实干作风。想全是问题,干才有答案。内部十场PPT演示论证,不如与客户搞一场深入讨论;浮光掠影地搞十场调研,不如深入、完整地解构一个场景;浅尝辄止地介入十条供应链,不如做深做透一条供应链。
       就区域性银行发展数字供应链金融、开放银行的能力而言,科技管理能力、数据能力、产品能力、运营维护能力都非常关键,但我认为最关键的是生态构建能力及方案定制化能力,说到底是银行与生态各方的协同创新能力。
       《贸易金融》:对开放银行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展望?区域性银行如何进行开放银行的布局?
       杨海平:开放银行是银行业进化历史上最具有想象力的一个阶段。如果让我准确地描述10年或者20年之后开放银行的形态,可能非常困难,但基本的方向应该是清晰的。我从一些材料中看到,花旗银行创造了“Fintegrate”这一新概念(Fintech和Integrate的合成词)。这个词创造得非常好,但没有展现出银行业借助金融科技与服务对象的融合。如果让我展望开放银行的未来。我更愿意强调银行服务与科技及服务对象的深度融合。开放银行与政务场景的融合,必然带来数字化、智能化的全新政务金融服务。开放银行与生产场景的融合,必然带来数字化、智能化的全新交易金融服务,进而演化至全新的产业金融。开放银行与生活场景的融合,必然带来数字化、智能化的全新零售金融。
       我们必须承认,对于发展开放银行,大型银行具有更大的优势,正如前面所言,而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开放银行演进可能成为分化的动力。面对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的跑马圈地,区域性银行要利用自己体制、机制较为灵活的优势,至少占据一定比例、一定种类的场景,并成为这些场景的主办银行,这样才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也知道,已经有部分区域性银行在开放银行布局方面下出了战略先手棋。总结这些银行的经验,区域性银行布局开放银行,应重点从以下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应该加大IT方面的投入,加快IT系统的前瞻性布局,适时探索基础架构的分布式、开放化、云化布局。迅速提高IT 架构的灵活性和可拓展性,为银行业务的创新预留出更大的空间。二是根据本行业务重点,建立覆盖账户管理、现金管理、供应链金融、线上贷款等功能点的开放银行平台,实现对电票等系统的调用,并持续推进迭代。三是以本行重点战略方向为突破口,形成行业解决方案及案例。四是精心管理合作项目,借船出海,成为生态建设的伙伴。五是以信贷业务、投行业务为切入点,加大开放银行营销力度,定期开展开放银行产品和方案发布会,集中开展外部场景营销、外部合作营销,推进公私联动营销。
       《贸易金融》:我国开放银行尚未形成接口的标准化和统一化?您对我国自下而上发展开放银行有哪些看法?
       杨海平:我也了解到,在一些国家,开放银行的打造,采用了自上而下的方法。借鉴这些国家的先进经验,建议中国政府、人民银行和银行业监管部门对开放银行的打造推出更积极的引导性政策。
       就政府而言,应对政务场景和政务数据的开放进行管理和规范。同时,对全社会数据治理的规范进行细化,对各类数据的确权、存储、开放、交易等进行规制。应该发文明令禁止地方政府通过设置规模类条件等方式限制中小银行参与政务场景。
       就人民银行和银行业监管部门而言,围绕开放银行打造确定负面清单,在负面清单之外,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商业银行应用程序接口安全管理规范》,对于商业银行与外部机构通过API或SDK调用接口与服务进行了详细规定。由于场景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排他性,因此监管部门应该限制单一金融机构对于特定类型场景的垄断,避免赢者通吃及由此导致的安全问题、业务连续性问题。监管部门还应考虑对面向银行的数字服务商及数字服务进行规范。
       《贸易金融》:如何保障数据安全?如何利用数字经营手段管控和经营风险的?
       杨海平:对于数据安全问题,因为开放银行涉及到多主体、多链条、多环节,由此也意味着数据安全问题可能由任何一个主体、任何一个链条、任何一个环节引发。数据安全问题关联着声誉风险,针尖大的窟窿就可能形成斗大的风。不可不防,不可不慎。要按照制度防控与技术防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综合管控。制度防控即通过生态各方之间的合同约定以及各生态主体的数据治理制度,确保对数据的使用符合规范,银行要严格落实银监会的数据治理制度及人民银行发布的《网上银行系统信息安全通用规范【2020】035号》标准。技术防控即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确保“最小授权机制”、“最小够用、用而不存”原则IT在系统中细化、固化。
       对于如何利用数据手段管控风险的问题,监管部门反复强调核心风控不得外包的问题。目前中小银行对这一原则的把握尺度不一。根据区域性中小银行的实践,我认为需要进行明确的是:核心风控不得外包,应该理解为,可以将建模过程交由第三方进行,但同时要有本行业务人员全程深度参与,同时进行知识转移。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监管部门鼓励大行向中小银行转移风控工具和技术。这一举措为中小银行提升风控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希望监管部门进一步明确转让的细节并明确可转让风控技术的银行名单。
       《贸易金融》:开放银行生态圈本质是打造利益共同体,并创造最大化的价值,这个生态才能稳定运行下去,您认为如何与社会各方市场主体联手,共同打造利益共享生态圈?
       杨海平:凡事都是知易行难。要去打造这样一个稳定的生态圈,实际上是比较困难的。开放银行生态圈可能始于利益连接机制、能力拼盘,盛于创新机制与商业模式,但可能终于各利益相关方的懈怠、不思进取及僵化。
       我希望商业银行在生态圈打造过程中,承担起整合者、能力输出者的角色。作为整合者或者整合者之一,商业银行要提出有吸引力的方案,与生态各方平等协商。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引入政府有关部门、园区管理方、征信机构、数字化仓储单位以及其他数字服务商。作为能力输出者,商业银行要主动输出理念、文化、能力及IT系统。在开放银行生态圈的维护及升级过程中,商业银行要联合生态圈伙伴,结合各自的优势资源,充分调动生态圈各参与方的积极性,追踪技术的最新进步,进行产品和服务快速创新,提升生态圈对外界的响应能力,维持其自我进化、升级的动力与活力。

       杨海平,内蒙古鄂尔多斯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现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被聘为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入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计划,现任内蒙古银行战略研究部总经理。


产业互联网定义:产业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连接企业与企业之间商品流通,提升产业链与供应链协同效率,具体包括B2B电商平台、供应链金融平台与网络货运平台等多种平台业态。

【版权提示】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xw@netsun.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关于研究院网经社关于网盛
© 生意宝(002095)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10002000015号 工商执照 浙ICP证  网络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