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是经济的血液,物流枢纽是现代流通体系的加速器、产业要素的聚集地、经济势能的辐射源,主导和支配物流网络的空间流动。
1、物流枢纽串联“国内大循环、国际国内双循环”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新格局要求现代流通体系补断点、畅堵点、解痛点,优化“通道+枢纽+网络”配置,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枢纽的双循环门户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健全现代流通体系”“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
“两头在外”的传统国际循环格局带动东部沿海地区物流能力快速提升,支撑地方产业融入国际供应链分工。“双循环”新格局将会改变内陆地区的物流势能,带动一批对内对外双开放的物流枢纽崛起,在区域产业链中发挥引领作用;
物流能力成为城市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 物流成本洼地:吸引战略要素本地聚集
物流势能高地:带动辐射周边地区发展 推动产业升级:通过资源重组提升价值链地位;
2、物流能力成为未来城市竞争的主导策略
国家大力推动国家物流枢纽建设
2019年9月,《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构建全球123快货物流圈;构筑多层级、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大力发展枢纽经济
2019年1月,《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127个承载城市,规划建设212个国家物流枢纽,包括41个陆港型、30个港口型、23个空港型、47个生产服务型、55个商贸服务型和16个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
2020年9月,《关于促进航空货运设施发展的意见》:由综合性枢纽机场和专业性货运枢纽机场共同组成的航空货运枢纽规划布局;
综合立体交通”时代的枢纽经济之争:
随着综合立体交通网的不断完善,地区之间的交通优势不断缩小,依托健全的物流服务网络发展枢纽经济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导策略 江苏:大力发展枢纽经济,《交通强国江苏方案》提出打造枢纽经济发展样板,编制《枢纽经济实施方案》
陕西: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推动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发展重庆:外向型物流网络体系+“品牌-代 工-配套”产业链式发展=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郑州: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郑新欧国际班列=国家物流枢纽地位崛起
南京:《关于加快推进枢纽型经济建设的意见》,加快空港、海港、高铁三大枢纽经济区建设:
3、城市物流竞争力
城市物流竞争力是指城市物流体系吸引周边生产要素聚集和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能力
城市物流竞争力可分为城市物流吸引力和城市物流辐射力两个维度
评价对象3 城市物流竞争力方法论
城市物流竞争力是指城市物流体系吸引周边生产要素聚集和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能力
城市物流竞争力可分为城市物流吸引力和城市物流辐射力两个维度 以直辖市和地级市(自治州、盟)作为评价对象
综合考虑数据可得性,以全国302个城市为评价样本 按照吸引力和辐射力相对能力大小,我国物流城市类型可以分为枢纽型、消费型、口岸型和一般型等四种,其中消费型城市的物流吸引力强于辐射力,口岸型城市的物流辐射力强于吸引力;
城市物流竞争力
经过数据整理和聚类分析,最终确定10个二级指标、37个三级指标 其中,大数据指标7个、结构化指标9个、统计指标21个,绝大部分统计指标采用2019年数据,部分指标采用2020年数据;
吸引力指标
发展潜力指数:主要衡量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及增长速度对于物流发展的潜在带动能力,潜力越大的城市物流吸引力越强
市场规模指数:主要衡量城市的货运、商贸、快递、外贸等类型物流市场的规模大小,规模越大的城市物流吸引力越强
枢纽布局指数:主要衡量城市在各级政府规划以及网络型物流企业业务布局中的层级,层级越高的城市物流吸引力越强
营商环境指数:主要衡量各级政府部门对于物流发展的支持政策和城市营商环境,支持力度越大的城市物流吸引力越强
安全绿色指数:主要衡量节能环保发展理念下城市物流安全绿色化发展水平,绿色物流能力越高的城市物流吸引力越强
辐射力指标
地理区位指数:主要衡量地区的地理、地形对于城市区位的制约情况和路网改善情况,交通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差越小的城市物流辐射力越强
市场覆盖指数:主要衡量以城市为起点的航班、班列等运输服务网络化水平和潜在覆盖范围,运输服务网络越发达的城市物流辐射力越强
智慧物流指数:主要衡量移动互联技术背景下城市节点对于线上信息资源的集散和掌控能力,信息化能力越高的城市物流辐射力越强
通达性指数:主要衡量机场、铁路、港口、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等级和城市间的通达性,越通达的城市物流辐射力越强
国际物流指数:主要衡量城市节点在国际物流体系中的规模大小和相对地位,国际化水平越高的城市物流辐射力越强
上海、北京、重庆、天津四大直辖市均位列二十五强
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省份的物流市场比较发达,物流枢纽城市分布比较均衡
江苏拥有最多的物流竞争力二十五强城市和百强城市 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河北、江西、广西、贵州等省份为多中心型或一核多中心型布局结构
福建、辽宁等省份为双中心型物流布局结构 四川、陕西、云南、黑龙江等省份的省会城市具有极强的物流竞争力,为单中心枢纽型结构 甘肃、内蒙古、山西、海南、吉林、新疆等省份的物流枢纽城市能级低且数量少,为物流欠发达省份宁夏、青海、西藏没有城市进入物流竞争力百强:
物流枢纽发展极: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成都-重庆
区域物流聚集区: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
物流枢纽发展带:沿海物流带、长江物流带、丝绸之路物流带
中国区域物流格局正在进入“五极”时代,“钻石结构”串联中国物流体系
上海
• 物流竞争力评分最高的城市,全球性物流枢纽• 十项指标得分均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枢纽布局、营商环境、市场覆盖、国际物流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 市场规模比较发达,受城市人口和快递包裹增速影响,城市物流发展潜力评分相对较低
• 饱和的市内车流量、城市通行管控政策及高企的城市地价是主要制约因素
武汉
城市物流竞争力排名第六位,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之一
• 枢纽布局、市场覆盖和地理区位具有突出的优势,并且在政府积极引导的物流政策和金融环境下,物流营商环境良好
• 国际物流方面评分相对较低,需要进一步发挥水陆联运作用
• 考虑武汉市快速发展的经济和城市首位度,武汉市具有巨大的物流发展潜力
郑州
城市物流竞争力排名第九位,国家综合交通枢纽
• 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综合交通网,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聚集,在枢纽布局、通达性和地理区位等方面评分较高
• 郑新欧、航空港综合实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基础服务平台的搭建大大提升辐射范围和国际通达水平,高端制造业聚集,发展潜力大
• 公路运输占比高,运输结构待优化,国际物流规模待提升
重庆
城市物流竞争力排名第五位,内陆城市物流竞争力第一位
• 外向型运输服务体系发达,依托渝新欧、长江黄金水道、陆海新通道,在枢纽布局、通达性方面表现优异
• 政策导向鼓励物流发展和创新技术应用,营商环境和智慧物流指数领先
• 受地理地形影响,物流的绿色化和国际化水平待提升
西安
• 城市物流竞争力排名第十六位,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
• 地理区位优势突出,枢纽布局表现较好,枢纽经济、门户经济和流动经济加快发展,推动国际港务区和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营商环境具有优势
• 经济规模和货运量相对较低,市场规模评分较低,考虑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以及快速的经济增长,具有较高的物流发展潜力
物流能差表示城市经济规模排名与城市物流竞争力排名的差值,数值越大代表物流相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潜力越大
物流潜力最大的十大城市为:东营、茂名、泰州、长治、赤峰、滨州、毕节、大理、自贡、昌吉;
根据《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全国共有127个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根据城市物流竞争力类型划分,共有58个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排名均在全国前75%,属于枢纽型物流城市
物流竞争力排名前150位的城市中,有88个城市被纳入国家物流枢纽规划,62个城市未被纳入国家物流枢纽规划。此类城市未来可作为国家物流规划政策倾斜的重点
127个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中,有28个城市排名未进入前150位,大多为中西部省会城市和边境口岸城市,体现国家对于重大战略、区域发展、产业布局的统筹考虑’
展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重塑我国区域物流分工体系
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经济的对外依赖性逐渐降低,国内市场具有更大的空间
物流业在促进国内市场供需匹配、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降低国内市场交易成本、创造新市场需求等方面,承担更加重要的责任使命
内陆地区的物流枢纽能级大幅提升,出口加工导向下的区域物流分工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带动内陆物流枢纽崛起,在“双循环”新格局中担当门户枢纽
区域物流一体化将加速推进,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运输组织协同高效、信息资源共享应用、管理政策规范统一为重点推动区域物流与产业协同,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正成为中国区域物流增长极
建议:政企协同打造城市物流枢纽新格局
城市物流竞争力分布不均衡,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强枢纽型物流城市较少,绝大多数城市物流竞争力偏弱,整体距离最佳实践差距较大,在能力、结构、布局方面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构建城市物流枢纽新格局
大部分城市的物流发展水平对城市经济发展呈现制约作用,物流能力与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不匹配,需要进一步强化物流与城市经济的深度联动融合发展,尤其是要适应制造业加速转向智能化、高端化、精细化的发展趋势
政策资源进一步向头部枢纽城市集中,马太效应进一步强化,物流发展的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物流政策资源需要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产业互联网定义:产业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连接企业与企业之间商品流通,提升产业链与供应链协同效率,具体包括B2B电商平台、供应链金融平台与网络货运平台等多种平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