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 - 产业数字化与产业互联网研究服务平台!

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供应链金融研究中心/正文

谋善致远!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关键在于发挥好“数据价值”

作者:张铭研来源:贸易金融

2021-04-19

微信截图_20210419092609.png

        如今,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普惠金融的发展已经呈“星火燎原之势”。

        前不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创新,让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增加活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记者采访了中国银行首席科学家郭为民。他表示,面对国家普惠金融战略,国有大型银行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充分应用新技术,探索新模式,创新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全方位、多层次扶持小微企业持续经营,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创新创业、推动高质量发展。

        作为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国有大行,中国银行坚持以支持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以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己任,为国家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普惠金融发展关键在于发挥好数据价值

        在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并支持市县构建域内共享的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数字普惠金融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以及更为广泛的平台,同时也有利于加快金融服务获得的进程。

        郭为民对《贸易金融》记者表示,助力普惠金融发展,根本目的是通过新技术、新手段和新模式,改变传统中信息不对称,服务成本高,服务效率低,缺乏共赢生态的痛点,构建金融机构,客户,政府,第三方服务的融合生态,帮助社会各阶层与群体以可以承担的成本获得合适的金融服务,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与满意度。同时,客群“下沉”服务的能力,是传统金融机构在当前激烈竞争环境中的“绝世武功”,将是未来收入的重要支撑,对持久稳健经营发展至关重要。

        他认为,商业银行靠近资金端,产品服务更“惠”;互联网平台靠近生态端,覆盖客户更“普”,但由于传统金融机构的数据缺失和数据能力不足,银行与大众客户之间往往存在着“数据鸿沟”,一度使得部分年化利率达18%的互联网平台乘虚而入。打通“普”与“惠”的桥梁,关键在于传统金融机构如何发挥出数据的价值,提升风险的经营与识别能力。比如,传统中银行所获取的客户数据往往是低频/偏置/延后的数据,缺乏企业经营相关的动态数据,难以构建客户的全面的风险视图。如何在保护客户隐私的前提下使得银行能够获取更多的可用于客户画像数据,这离不开政府,监管的支持,更离不开金融机构自身服务模式创新以及市场良好的协作。

        他继续表示,应构建融资的良性循环,“普”和“惠”都做到才能真正实现良性循环,不能将风险转嫁给担保公司或用高利率覆盖风险,更不能依靠传统金融机构短期内“低利率,广撒钱”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普惠金融的出路,还是在于让传统金融机构能够创新服务模式,充分利用好数据,让技术产生推动,让数据产生价值,让风险变得更加可控,才能真正降低融资成本,扩大融资服务的可得性,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中国银行圆满完成银保监会普惠金融“两增两控”监管要求,“两增两控”口径贷款6116.62亿元,较年初新增1987.14亿元,是2019年全年新增量的1.74倍,2020年增速48.12%。贷款户数48.40万户,较年初新增8.65万户;不良贷款实现“双降”,不良贷款率仅为0.77%,资产质量保持平稳。

        科技助力普惠金融赋能小微企业

        普惠金融概念是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的,到现在已经是第16年,绝大多数的发展国家都在大力推进普惠金融。普惠金融发展最早出现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小额信贷在南亚、拉美等地取得成功。

        相信在科技的助力下,不断解决发展的难点、痛点,普惠金融会有更长远的发展空间。

        众所周知,和大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在贷款上历来处于不利地位。郭为民分析道,小微企业普惠金融的痛点与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服务体系不健全,商业可持续性面临挑战,成本、风险与收益不匹配。另一方面,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数据平台、征信、抵押担保等配套体系有待完善。

        “因此,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大型银行,有责任帮助小微企业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新技术为小微企业赋能,授之以渔,扶持小微企业提升发展潜力,帮助小微企业提前获得首次贷款,延长生存寿命。前期中国银行也做出了很多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果。”他表示。

        一方面,中国银行始终走在新技术应用的前列,理解新技术、拥抱新技术,利用金融科技创新服务客户,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随心的服务。一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新技术,提升普惠金融的风险管理水平。二是秉承“移动优先”策略,打造中银集团综合金融移动门户,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覆盖率,让客户“一机在手,共享所有,一机在手,走遍全球”。

        例如“中银e贷”秒贷产品,依托大数据应用技术,综合分析客户的发薪、缴税、社保、公积金等资产收入信息及场景消费数据,精准描绘客户画像,预测客户成长属性,实时授信、秒速放款,从原来被动等客户申请、给客户授信,转变为主动了解客户、主动授信,资产质量也保持在较高水平。

        “中银信贷工厂”的“中关村”模式,根据科技企业的发展规律与经营特点,创新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开发独立的授信审批流程,为优质的中小微科创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截至2020年末,中国银行共为国标中小微客户办理临时性延期偿还贷款本金23242户、35603笔,合计1492.35亿元;办理延期付息2291户,合计49.43亿元。

        另一方面,中国银行持续利用新技术为小微企业“赋能”,提供全方位、多维度支持,构建小微企业,核心企业,金融机构,第三方服务的融合生态,通过协作共赢进而带动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中国银行积极探索小微服务新模式,2020年向人民银行申请的“基于区块链的产业金融服务”项目成功入围北京市第二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应用(以下简称“监管沙箱”),成为监管沙箱内首个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依托的产业供应链金融平台。

        该平台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依托,将区块链去中心化、可追溯等特征与业务场景深度融合,同时叠加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技术,聚焦解决传统供应链信用难传递、企业间数据孤岛、风险识别成本高、贸易信息造假等痛点问题。

        平台以“场景+金融”为出发点,通过数字信用凭证拆分、流转及融资,有效提高长尾企业客户的融资易得性和时效性,促进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共享。同时,利用区块链的技术特性提高供应链金融过程中数据的真实性,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平台以金融科技技术应用为核心驱动。一是利用大数据及知识图谱技术搭建风控模型,对链上企业信息(如订单、运单、销售量、财务等业务数据,以及税务、工商、司法等政务数据)进行多维度交叉验证,提升企业评级准确性。二是利用人工智能、OCR、发票验证等技术自动识别校验贸易背景关键要素信息,显著提高业务审核的准确率与业务处理效率。三是利用CA身份认证、电子签章等安全技术手段,切实加强平台安全机制建设。基于区块链+智能合约架构,平台极大提高生态圈中相关方的守约性。通过引入投票机制,对接司法联盟链,解决法律诉讼委托繁、取证难、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的良性产业生态,保障长尾客户权益。平台还积极引入监管方参与,支持监管节点上链,监管方拥有交易上链信息的实时监督权限,增强监管效率和透明度,促进平台用户自我约束。

        谋善致远,普惠金融取得实效更需着眼未来

        发展经济不仅需要“顶天立地”的大企业,更需要“铺天盖地”的小微企业。

        小微企业是经济重要基础,是创业富民的重要渠道,是深化改革的主要推动力量,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细胞。小微企业在改善民生、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国家税收、市场经济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发展普惠金融是长期的征程。

        我国小微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仅3年,而美国小微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为8年,日本、欧洲等地达到12年。我国小微企业从成立到首次拿到贷款的平均时间为4年零4个月。

        郭为民分析道,这意味着传统中只有熬过死亡期的小微企业才有可能获得首次贷款。许多小微企业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存活寿命普遍较短,多数拿不到首次贷款,“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近年来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持续加大数字化转型,创新服务模式,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郭为民表示“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化普惠金融体制改革,加强财税金融配套政策支持,探索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共建互联网大数据服务平台等数字化公共设施,完善数据平台、征信、抵押担保等配套金融基础设施;盘活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抵质押通道,完善间接融资机制。”

        当前,包括中国银行的在内的金融机构都在大力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根据有关国际组织报告,中国普惠金融服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电子支付、数字信贷、线上保险居于全球领先地位。

        此外,郭为民表示“商业银行还应该放眼未来,积极探索数字货币在企业对公服务中的潜在价值。数字货币可以有效解决企业间互信成本高、贸易真实性验证难、信息不对称、效率低的问题,天然适应数字化经济形态并可创造新的业态,随着我国政府和监管部门的进一步探索与支持,未来可探索数字货币在普惠金融发展中的新应用”。

        谋善致远,相信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2021年,通过社会各个层面的努力,进一步深化拓展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普惠金融将开拓更加广阔新局面。在这个过程中,国有大型银行也将加快普惠金融的数字化转型,运用数字化技术提高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和精准度;并以场景为切入点,逐步构建多维度/多渠道的数据视图,构建更加精准细分的普惠金融数字化产品体系,实现普惠金融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产业互联网定义:产业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连接企业与企业之间商品流通,提升产业链与供应链协同效率,具体包括B2B电商平台、供应链金融平台与网络货运平台等多种平台业态。


【版权提示】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xw@netsun.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关于研究院网经社关于网盛
© 生意宝(002095)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10002000015号 工商执照 浙ICP证  网络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