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是一个很大的体系,通过创新的科技,打破信息孤岛,加强信息流动,让核心企业看到完整、真实的信息,大大提升行业风控能力,促进实体企业的发展。
供应链金融并不是新兴业务,因小微企业底层资产的真实性难以有效核实,导致其过去一直不是传统金融机构主流的业务。
1、信用难以破除?
它的症结主要在信用难以穿透上,因其是一个复杂的交易,意味着有很多方参与,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多方去赞同同一件事情,本身来说有一定的复杂性。
传统企业的生产线很长,比如一辆汽车可能由上千个零件组成,涉及到很多的供应商,如果将其穿透到最后,势必会影响到很多的商业利益。
核心企业做供应链金融最重要的是交易真实性,但是交易真实性要充分挖掘出来是很难的。“比如货物是否存在重复质押、应收账款是否真实等情况,很难进行核实。现在在现有的市场上加上核心企业的平台化,通过整个的平台能力的构建可以把所有的数据信息连接起来,最后形成交叉验证。
2、供应链金融“五大难”
范围局限,仅是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等规模银行为特大企业做供应链金融业务,且链条上的长尾中小企业依然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
信用不能穿透,供应链金融服务难以覆盖长尾中小企业,核心企业信用难以传递到下游企业,银行难以把控风险恐贷拒贷。
跨地区长尾中小企业融资难解决。过去供应链只是为特大企业服务,但仍众多大企业上下游企业不在供应链上。
进出口企业融资靠信用证,成本高、融资难,随着国家信用证额度下调,银行对中小企进信用证融资也在收紧。
从企业层面来看,核心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依然面临诸多问题。要做供应链金融,对核心企业来说也会面临管理压力,涉及应收账款确认、余额确定、信息核对、审批流程等各方面,管理成本非常高,且操作过程中风险也很高。
3、破除“链”上难题
目前供应链金融可以主要分为四大模式: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应收账款增信式、核心厂商的产业链增信式、电商平台的交易信息流增信式、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增信式。
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围绕核心企业展开,基于贸易真实背景(比如评估来自核心企业应收账款)为上下游企业放款,这种模式被业内称为“1+N”模式。
“这种做法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对银行来说,一般只有特大企业才能成为其核心企业,但不是所有银行都有这类客户资源;二是核心企业的信用传导是有限的,参与主体只能局限于服务核心企业的一级供应商或经销商,难以触达其二级乃至N级需求。”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从目前供应链金融发展情况看,一大新趋势是通过降低核心企业门槛、解决信用多层穿透问题,甚至“去核心企业化”来破“链”上难题。
运用金融科技的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去降低获客成本、运营成本以及风险成本,形成安全高效的供应链金融资产,例如区块链化的债权凭证或者智能仓储基础上的仓单质押等。
企业之间的交易、运营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过去科技能力不足,数据无法得到充分运用。现在随着大数据、云计算、AI、区块链等技术发展,散乱、海量的数据可以被计算和观察。将供应链服务、资产进行数字化、标准化处理,是供应链金融行业变革的根本,大数据和科技的应用将决定未来的竞争走向。
4、如何实现层级穿透?
利用区块链技术,利用电子凭证,实现多级信用穿透,将核心企业信用一直穿透至最底层,以支持长尾客群融资。
重新定义核心企业。对于很多地方的重点大企业来说,由于地方银行金融服务过程中没有形成该企业供应链平台,导致这些地方重点大企业上下游企业得不到供应链资本。中小银行可以通过供应链平台,将这些企业作为供应链核心企业,为其上下游解决融资问题。
通过技术解决下游企业融资难问题。核心企业上游供应商有应收账款,只要解决信用传导和多层级穿透问题就可以了,但下游没有链接核心企业,情况更加复杂。未来可以通过建立五大数据库,通过与交通、运输、物流、仓储等行业合作建立联盟,实现控机构、控交易、控资金、控货物、控单据,解决风控难题。
建立跨境的互信的解决方案。希望未来在跨境上会和香港、新加坡等更多供应链平台相连。
跨地区联盟。核心企业搭建一个免费开跨区域联盟平台。通过智能跨地区联盟供应链金融平台,中小银行可获得更多的中小企业客户,还可以进行跨区域经营。
未来供应链金融发展关键在于商业模式和金融科技两个方面。商业模式方面,核心在于如何通过商业场景整合商户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商业资源,形成供应链金融的底层商业生态,实现对主体信用和货物的双重控制。
供应链与供应链金融作为未来十年的重要风口,市场规模与市场需求都拥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未来,谁在供应链上掌握优势、扎根越深,谁就拥有行业话语权。但与此同时,供应链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风险把控的难点一直是企业进军供应链金融一大难题。
产业互联网定义:产业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连接企业与企业之间商品流通,提升产业链与供应链协同效率,具体包括B2B电商平台、供应链金融平台与网络货运平台等多种平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