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化对各个行业渗透的加速,产业数字化也成了创投圈关注的热点。无论是之前的B2B创业热潮,还是后来的产业互联网,无一不透露出各个行业的创业者对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的渴望。
但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创业者更替之后,我们突然发现,传统的产业的变化似乎并没有外界宣扬的那么剧烈。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各个领域B2B电商平台都出现过大量倒闭跑路的想象。
更令人意外的是,最近一些之前被看好的(准)独角兽平台也接二连三爆出资金链断裂、裁员收缩等问题。这让曾经的创投风口正蒙上一层阴影。甚至有声音认为,B2B或者产业互联网是不是不行了。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产业互联网究竟给传统产业带来了哪些改变?关于未来,它到底是穷途末路还是星辰大海?这一切都还得从B2B讲起。
B2B:曾经站上风口的那些年
B2B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早在2000年左右刚刚进入互联网时代不久时,我国B2B服务1.0版本就已经出现,代表企业就是最早期主打企业与客户信息对接的慧聪网、阿里巴巴等公司。
而在2012年左右,随着中国钢铁、塑料等产能出现过剩,尤其是电商发展带来的销售渠道、链条和交易改造的启示,使得建设线上信息与交易平台成为一波创业热潮,创业公司从中撮合交易获得佣金,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以找钢网等为代表的“找”系列。
随后各个领域的B2B平台凭借让人耳目一新的商业模式不断获得投资,并在2015年成为创投圈最大的风口。这一年钢铁、塑料、农产品等品类均出现行业领跑者,估值飙升。
然而形势急转直下,B2B的黄金期仅维持了2年,从投资风口到声音微弱,期间大批B2B电商都未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批量公司悄然倒闭。
在汽配领域,诸葛修车网是一家被看好的B2B电商,估值曾达60亿元。但在2016年4月,公司资金链断裂,2017年1月创始人转让股份时,估值只剩1225万元,瞬间跌落神坛。
而在生鲜、旅游领域的B2B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比如,2016年,曾获亿元投资的天天旅交会,因资金链出现问题,欠款超过1.3亿元,公司创始人失联跑路。也同样是在这一年,曾获得亚马逊2000万美元投资的“美味七七”倒闭,成为此前生鲜领域最大一桩倒闭案。在随后的时间里,投资300亿的农丰网关停再次刷新了记录。生鲜电商“倒闭潮”从B2C蔓延至B2B领域,从此泡沫加速破灭。
从2017年开始,快消品B2B出现大量倒闭现象,如店商互联、惠下单、星利源、雅堂集团、百世店加等被爆倒闭或退出B2B业务。
即使到了现在,也依然有B2B公司爆雷,比如能源领域的某B2B电商平台被曝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互联网生鲜巨头的收缩战略。此外,还有一些赛道的B2B电商平台在近几年发展情况也都不太好,陷入发展困境,倒闭、关停、转型的消息屡屡见诸媒体。
作为互联网创投圈曾经的经典赛道,B2B电商是否真的不行了?
优秀B2B电商早已进化为产业互联网
虽然出现了各种困境,但这是否意味着B2B就不行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B2B电商不等于产业互联网平台,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目前国内一批跑在行业前列的B2B企业,已经开始开拓第二增长曲线。它们从交易环节切入,深入解决ToB交易问题之后,并没有停止商业模式的迭代,而是继续向更丰富的SaaS服务场景探索,以此更加高效地服务整个产业链,从而迈向平台级的产业互联网企业。
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已经深度融合的今天,互联网已经从消费互联网进入空间更为广阔的产业互联网发展阶段,并不断孕育出更多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
目前典型的有两类:一类是以减少供应链层级为目的、减少中间商赚差价的“新流通商”,典型代表是各个赛道的供应链平台。另一类是以提升生产和交易效率为目的,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渗透到生产制造端的“云工厂”,典型代表有百布、国联股份旗下多多系列平台。
以百布为例,其最初商业模式是帮助服装厂和纺织厂之间的布料流通电商化,目前平台已发展到百亿级的交易规模,成为布料流通最大的电商渠道。在打造成品布交易平台之外,百布随之切入纺织面料的数字化生产环节,开始尝试去做上游纺织厂的产能托管改造,先将下游订单分类聚集,再由系统拆解分配至坯布厂。2020年百布AIoT设备覆盖织机数达40万台,成就了中国最大的纺织面料制造云工厂“全布”。
云工厂同样也是国联股份多多系列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重要发力方向。国联股份的云工厂模式可概括为“深度供应链加数字工厂”,即上游原材料一站式采购和下游产成品的一站式销售,以及对工厂持续的数字化升级改造。
当前,我国产业数字化尚处于初期阶段,而传统行业的数字化改造,未来主要依靠“产业互联网”“数字化平台”来实现。在新一代技术推动下,数字化转型正不断涌现新模式、新业态,通过数字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效率,无疑是产业互联网发展大方向。
产业互联网依然是资本看好的领域
产业互联网依然是资本重点看好的领域,近年来融资额度不断攀升,大额融资频现。据产业互联网大视野统计,仅今年以来,就有行云集团、能链、锅圈食汇、药师帮、望家欢、捷配、猎芯网等产业互联网平台完成一亿美元及以上的大额融资。
此外,以腾讯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也坚定看好产业互联网,并持续发力,通过投资并购和组建生态联盟的方式参与其中。行业专家也在各种场合为产业互联网鼓与呼,表示产业互联网是大势所趋,是未来独角兽和“BAT”的主要诞生地。
另外,从国外市场来看,产业互联网千亿美金以上的公司很多。从市场规模来看,中美很多赛道的市场空间差的不是特别大,甚至中国的市场会更大,在这样的市场环境里面,中国也一定会出现千亿美金市值的产业互联网公司。
再来看二级市场产业互联网企业的表现,同样让人惊艳。
2019年7月,“B2B电子商务和产业互联网平台第一股”的国联股份上市,首日市值平平无奇,仅有30亿。然而后续表现却是惊人地,市值一度冲破400亿。2021年7月,被称为“中国版Misumi(米思米)”的怡合达,定位于“FA工厂自动化零部件一站式采购电商平台”,上市首日涨幅677%,收盘市值高达439亿。此外,还有专注做实验室试剂和材料研发的泰坦科技、阿拉丁等“B2B”项目,都先后登陆资本市场,在上市后不到1年里市值涨幅达5倍以上。
而且,在还未上市的项目里,从医疗器械到元器件再到快时尚,不少知名项目还在被风投竞相追逐。
近些年,随着各界对产业互联网预期的拔高,各方势力开始在工业品、办公采购、生鲜、服装、家居、建筑等行业争相布局,形成了互联网巨头、 垂直平台、行业龙头企业、央国企、技术型企业以及品牌企业多方竞逐的发展格局。未来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推进和互联网技术在B端的深入应用,产业互联网的前途必定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