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上海票据交易所(以下简称“票交所”)迎来了五周年纪念日。在过去五年里,票据市场生态发生巨大变化,票据流转实现电子化,市场规范性和透明度大幅提升,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票交所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江西财经大学九银票据研究院执行院长肖小和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五年来,上海票据交易所在中国人民银行正确领导及统一部署下,引领票据市场各参与主体积极开展各项票据业务,票据市场发展生态渐趋规范。当前,市场交易、托管、清算及创新机制焕然一新,创新型业务产品不断涌现,市场制度体系、系统建设、理论研究、风险控制等均达到新高度,信用环境不断改善,持续惠及实体经济。
这也是多位业内人士的共同观点。“票据市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率先发展起来的金融子市场,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招商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兼上海分行行长施顺华日前表示,过去五年里,票交所带领市场参与主体共同推动票据市场建设,取得了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增强、票据市场风险显著下降、货币政策精准滴灌效果显著提升、票据创新产品显著提速“四个显著”成绩,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肯定。
从纸票到电票 为每张票据装上了“隐形的眼睛”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票据市场交易规模得到迅猛发展。从最初作为商业信用保证作用的支付结算工具,到本世纪前十年银行信贷规模的重要调节工具,再到如今交易、投融资和调控功能越来越显著,票据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票据市场而言,从纸票到电票是一次重要突破。早年票据行业一度乱象丛生,纸票时代重大风险事件并不鲜见。正是票交所的建立推动了票据标准化、电子化,纸票时代由于信息不对称等产生的许多问题得到了规范和好转。目前票据市场当中已经完全实现了纸票向电票的过渡。
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指出,票交所建立后,电子化票据占比由票交所成立前的30%左右提升至现在的99%以上。票据市场也由区域分割、信息不透明的传统票据市场,发展成为全国统一、安全高效、电子化的现代票据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效能进一步提升。
“这就好像为每张票据装上了‘隐形的眼睛’,能够实现对其全生命周期的监管,最大限度地降低纸质票据真伪、运输和保管等风险。”肖小和打比方说。
降低风险,正是票交所建立的初衷。2016年前后,票据市场发生了一系列风险事件,在国务院决策部署下,人民银行牵头筹建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基础设施,剑指过去票据市场存在的规范缺失、技术落后、区域割裂等弊病。
“票交所的成立实现了票据报价交易、登记托管、清算结算、数据信息的集中统一,标志着全国统一、信息透明、以电子化方式进行业务处理的现代票据市场框架初步建立,成为我国票据市场发展里程碑的事件。”施顺华表示。
从纸票到电票并非一次简单的转型。记者了解到,票交所制定了纸电票据融合“三步走”战略,即数据融合、交易融合、系统融合。2017年5月,率先实现纸电票据业务数据融合。2017年10月,根据人民银行决策部署,电子商业汇票系统运营相关的权利义务由清算总中心转移至票交所。2018年10月,纸电票据交易融合顺利完成,纸质票据和电子票据实现同场交易。
服务实体经济提质增效
与其他金融要素市场相比,票据市场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与实体经济、尤其是与小微企业天然紧密相连,普惠功能强、作用大。正是在规范发展的基础上,票据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获得了进一步提升。
肖小和给《金融时报》记者列了一组数据:一是小微企业逐渐养成用票习惯:2020年小微企业用票金额44万亿元,占比53%;小微企业用票数量250多万家,占比达93%;票据签发的平均面额由2017年的113万元下降到2020年的90万元。二是助力小微企业融资降成本。他表示,过去几年里,票交所配合央行引导金融机构降低小微企业融资利率,票据融资利率与一般流动资金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之间的利差从2017年的平均86个BP扩大到2020年的平均237个BP,有效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三是全力推进再贴现业务开展, 2021年二季度余额为5922亿元,较2016年四季度增长408.33%。“这些数据显示,我们的票据服务实体经济属性不断增强,尤其是小微企业的用票环境得到大幅改善。”他指出。
姚余栋也对比了票据融资利率与一般金融机构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他指出,“今年三季度末,金融机构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3%,票据融资利率2.65%,票交所和票据生态圈的金融机构有效推动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下降,近几年大约为我国中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节省近1万亿元。未来票据融资在支持实体经济、扶持中小微企业中的作用将更为凸显。”
加快标准和制度建设 积极推动创新产品
记者了解到,为了进一步增加票据流动性,对实体经济提供更大力度支持,票交所还进行了产品层面的创新,进一步丰富了金融市场的产品类型。
市场对这些创新产品高度认可。以供应链票据平台为例,记者了解到,该平台可助力在签发端实现供应链票据全生命周期线上处理,推动应收账款票据化,这有利于企业间应收账款转化为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票据,优化企业应收账款结构,提高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的周转率和融资可得性。
“除具备一般商票的所有特点外,供应链票据还具备可拆分、等分化的特性,从源头上促进了应收账款票据化,是未来商票发展的方向。”肖小和补充。
除了供应链票据,不少业内专家还提出,应大力推广绿色票据、贴现通、标准化票据等创新产品。
例如, 兴业银行同业金融部总经理林榕辉建议,在新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和“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要求下,绿色金融迎来重要发展机遇。票据在绿色金融发展中大有可为。建议加快绿色票据认定标准和相关系统建设,完善绿色票据考评激励政策,引导市场参与者推广绿色票据。
肖小和也提出,作为绿色金融的组成部分,近年各地已陆续推出绿色票据,有效推进了绿色产业发展,但实践中仍存在部分问题,需协调解决。他表示,当前业内缺乏普遍认同的绿色票据定义,需要权威机构明确绿色票据的概念,并构建绿色票据标准体系,改变绿色票据各地标准不一,难以大范围推广的现状。
此外,他还建议设立绿色票据权威认定机制与机构,统一分析、评价并认定绿色票据主体及有关票据行为,同时建议设立绿色票据信息披露机制,定期披露绿色票据开立、融资、兑付等信息,提升绿色票据市场透明度。
而从票据市场整体的发展来看,肖小和希望建成国内统一票据市场。“我认为应进一步推动供应链票据发展,推动市场评级机构、担保机构、经纪机构的培育,构建多元、专业、互补的市场参与者体系。进一步增强市场透明度,在现有商票信息披露的基础上,补充市场基础设施主动披露机制,避免出现漏批等情况。”
而从跨境角度看,他建议,加快推进跨境票据各项相关工作,尽快拟定跨境票据业务方案、业务制度,完善跨境票据业务系统,制订跨境票据推广策略,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更多业务场景及应用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