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 - 产业数字化与产业互联网研究服务平台!

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最新动态/正文

平安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近万亿,科技打通供应链金融授信“盲点”

作者:雨亦来源:掌链

2022-03-24

3月10日,银行业中的“国家队”主力,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5大行,非常罕见地同时发布公告,公告中不仅透露了2021年的业绩,同时,五大行齐刷刷地表明了支持实体经济的坚定决心。

对此,民营银行也不“示弱”。同一天,平安银行发布了2021年财报,成为上市银行首家亮出去年成绩单的机构。财报显示,平安银行对公业务稳步增长,其中,与实体经济密切相关的新型供应链金融,作为对公业务的“五张王牌”之一,数据也非常亮眼。

数据显示,2021年平安银行的供应链金融融资发生额达到9599.11亿元,同比增长33.7%,旗下供应链金融平台“平安好链”已累计为21690家企业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全年融资发生额519.76亿元,同比增长62.8%。

作为国内最早开始提出并实践供应链金融的企业之一,平安银行能够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上保持快速又长效的发展,它做对了什么?

1、 对公业务稳增,去年供应金融融资发生额近万亿

2021年对于平安银行来说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不仅是其全面启动零售转型的第一个五年收官之年,也是对公业务重启的第二年,业界迫切希望看到平安银行转型之后的成效。

财报来看,平安银行展示了漂亮的业绩数据。首先,2021年营收保持双位数增长,实现营业收入1693.83亿元,同比增长10.3%;实现净利润363.3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5.6%。其次是“双降”数据,不良贷款额较上年末减少1.15亿元,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下降0.16个百分点至1.02%。可以说,这个数据对于平安银行来说,还是比较不错的。

对于过去几年的转型结果,平安银行给出了结论,2021年,平安银行在业绩贡献、资源配比上,已经从此前的零售单条“腿”走路,转变为大零售、大对公“六四开”的动态均衡格局。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认为,各业务板块百花齐放,是让整个银行盘子做大的重要驱动。

数据显示,2021年平安银行对公业务营业收入433.77亿元,同比增长10.4%。对公客户数为51.04万户,增量为上年的1.48倍。

谈及原因,谢永林分析为对公业务坚持了两大赛道,其中一条就是科技赋能的交易银行,继续布局物联网技术,沿着供应链布局优质资产,寻求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根本之道;可以清晰看出,“科技+金融+供应链”是平安银行对公业务布局的重要方向之一。

这从数据上也可以看出,2021年,平安银行的供应链金融融资发生额达到9599.11亿元,同比增长33.7%。事实上,平安银行自2019年宣布“重启”对公业务,2020年提出对公业务发展的新型供应链金融、票据一体化、客户经营平台、复杂投融、生态化综拓的“五张牌”。短短几年时间,无论是增长还是创新,都表现不俗。

2、数字技术发力,打破中小企业授信“盲点”

平安银行是国内最早提出并践行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之一,早在1999年就开始涉足票据、货融资等,2006年在国内推出“供应链金融”品牌,系统地对供应链中的应收、预付和存货提出结构性解决方案,2013年开始对基于中小企业的日常经营信息和应收账款信息进行授信等,并于2019年全面升级打造了平安好链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

整体来看,平安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创新发展,主要有三种形式,首先是聚焦场景化的供应链金融,从具体的场景和客户需求出发,以供应链金融为纽带,满足“供应链+”的综合金融服务。其次是打造生态供应链金融,通过开放银行组件化、标准化输出“金融+科技”能力,实现生态批量获客和客群深度经营。

第三,则是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的创新。

作为较早实践供应链金融的银行,当然也是最了解传统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掣肘在哪?2019年,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成熟,平安银行开始对传统的供应链金融进行数字化的升级,并大举制定了“星云物联计划”。

深谙产业链企业的融资困境,平安银行的升级主要在于打通中小企业授信“盲点”,通过数字信用补充传统主体信用和抵押担保,弱化对核心企业依赖,真正实现金融授信下沉。

这是因为,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更多以核心企业的信用,或建立在物品抵押的基础上为企业进行授信,导致了距离核心企业较远的供应商和经销商无法享受到融资服务。加之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数量较多、分布广、经营复杂,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又无法深入到产业链了解企业的真实生产经营情况,因此,面临着跨区域、异地授信交叉、调查困难等难题,无法有效评估企业的资质信用。

如何打通授信盲点、堵点,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扩大企业授信范围的重点。

2020年12月,平安银行与合作伙伴共同发射的物联网卫星“天启星座08星(平安1号)”,拉开了物联网“连接天地”的序幕,2022年2月,又一枚“平安2号”物联网卫星再次发射升空。两大卫星的发射,大大提高了供应链金融的服务效率,让平安银行的“星云物联计划”也成功落地。

在平安银行看来,这是一套“上有卫星、下有物联网、中有数字口袋和数字财资“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星云物联网平台”通过采集企业真实生产经营数据,利用运营商网络和卫星通信完成数据传输,并在银行后台部署物联网中台,实现数据加工、建模和应用。

数据显示,截至第二颗卫星发射时,平安银行的星云物联网平台终端设备接入数量超1100万台,落地20多个新型业务场景,覆盖10个行业,支持实体经济融资发生额达3000亿元。

在星云物联计划的实行下,平安银行能够实现,无论客户处于深山、海洋、沙漠等偏远地区,都可以破解通信和地域的限制,以最快的时间将经营数据及时传输给银行做决策。在技术的支持下,无论是偏远地区的工厂设备、牧场动物的生命体征、车船的行驶轨迹等,都可以通过物联网的终端设备去连接,实现大数据的监控和传输。

平安银行以数字化的方式,通过技术采集及对多维数据的分析,解决了银企信息不对称的痛点,减少了对核心企业的信用依赖,帮更多的中小企业实现了融资,因此,其客户数也很快得到了增长。

3、 传统供应链金融“破局”数字化实践效果显著

近年来,国家也在加大对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的发展的支持力度。2020年9月,央行等发布了《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其中提到,“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应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提高供应链融资结算线上化和数字化水平。”2021年,“创新供应链金融模式”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在国家的推动下,“金融+科技”的供应链金融发展已经被提上了日程。在国内,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互联网平台,以及金融机构等在内的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纷纷开始进行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升级。

平安银行的“技术+金融+产业”创新,一方面,让金融机构能够打通产融信息壁垒,深入产业链场景及生态,解决中小企业的授信难、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于产业链上众多没有实力进行数字化升级的企业来说,某种程度上,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转型。

在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的实践来看,平安银行主要聚焦汽车、大宗商品、大消费等多个赛道。

如,在汽车产业的实践案例中,平安银行针对汽车产业链上中小微企业,传统融资额不够、融资期限较短、融资时点不匹配等问题,设计了“订单融资”模式。将融资场景从单一的应收账款环节拓展为“订单+前置库+应收账款”三大环节,把融资环节提前,从而在最需要资金的订单环节。

这套模式的背后,就是平安银行技术的作用,通过技术,整合主机厂与供应商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数据,利用专线直联进行系统对接,实现动态核定额度、智能贷后风控。

在大宗商品仓储物流领域,平安银行的物联网技术得到了发挥。以钢材仓库为例,平安银行将感应器装在吊装钢材的行车上,实现对每次吊数量、重量的实时监测,同时利用行车上的定位感应系统,识别出钢材的出入流通。

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能够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将大宗商品的动产属性转化为不动产属性,从而通过动产质押为大宗商品行业提供融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实现仓储场景信息透明可控,推动仓储行业数字化升级。

(作者:雨亦)


【版权提示】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xw@netsun.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关于研究院网经社关于网盛
© 生意宝(002095)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10002000015号 工商执照 浙ICP证  网络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