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正成为上市银行下一轮竞争主阵地。其中,数字普惠金融是重点方向之一。财联社记者发现,近日,包括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在内的上市银行,正在通过升级在线金融服务来推动普惠金融业务发展。
“普惠金融的难点在于门槛高、手续繁、周期长、效率低、审批严、条件多,传统产品模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风险成本高、运营成本高、服务成本高的问题,难以兼顾‘普’和‘惠’。”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对于上诉痛点,专家和业内均认为,数字普惠金融恰好给出解决方案。
科技有助于解决普惠金融痛点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环比下降了900多亿元,引发各方面关注。
对此,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法规部主任綦相7月21日对外表示,将联合相关部门进一步深化信用信息共享,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鼓励银行创新专属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
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当前普惠金融的难点在于门槛高、手续繁、周期长、效率低、审批严、条件多,传统产品模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风险成本高、运营成本高、服务成本高的问题,难以兼顾“普”和“惠”。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数字普惠概念出现之后,可以通过大数据风控、互联网产品设计、互联网科技和数字化营销四个要素,同时解决银行小微业务难点和小微企业需求,从而破解普惠金融难题。
据了解,在上市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不少银行近期加大数字化普惠金融的推动力度。
7月22日,兴业银行普惠金融部(乡村振兴部)副总经理谢亮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在线平台可以降低交易和信息沟通成本,提高对接成功率。至6月末,兴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3500亿元。未来趋势是实现普惠金融线上化占比超50%,70%的获客通过平台实现。”
中信银行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目前,该行拓展的普惠金融数据渠道已经超过1000个,同时还投产了数据分析云平台、“普惠驾驶舱”。
北京银行也加速推进普惠业务数字化转型,强化科技运用,丰富对公普惠线上产品体系,提升普惠业务办理效率。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北京银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突破1400亿元,同比增长超34%。
银行数字化转型或拉开竞争差距
2022年年初,在监管部门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银行陆续建立了适应金融科技发展的组织架构、激励机制和运营模式。
数字化转型很大程度是衡量金融机构高效组织和使用数据资产的能力。2021 年报显示,上市银行一直在加大科技相关资本、人力投入。
从对金融科技的投入资金来看,国有六大行2021年对金融科技的资金投入合计达1074.93亿元,同比大涨12.34%。其中工商银行投入资金最多,位居第一,金融科技投入259.87亿元,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投入金额分别为186.18亿元、100.30亿元、87.50亿元。
2021年年报显示,上市银行继续加大科技投入,但数字化转型进度和方向不一。2021 年平安、招行、光大、中信科技投入占营收比较高,同比增速最高为兴业、民生,均达到20%以上;另外,工行、中信科技人员占比较高,分别为8.1%、7.7%,兴业银行科技人员同比增速达到42%。
中金公司研报认为,综合来看,兴业、民生等银行更加注重科技,相关资本人力投入增长显著加快;招行、平安等银行维持较高投入水平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组织架构调整能否适应匹配客户体验变化的要求。
不过,地方性银行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态度则有所不同。
7月22日,华南某农商行总行营业部负责人表示,乡村振兴、普惠金融都是近两年重点推动的业务领域,但是限于地域和银行的资源限制,加上普惠客户的拓展和风险控制成本较大,业务拓展进度一般。下一步也会考虑与机构合作,借助科技的力量尝试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