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 - 产业数字化与产业互联网研究服务平台!

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B2B电商研究中心/正文

慧聪网电销业务关停,昔日巨头断臂求生,“聪慧的慧聪”出路在哪

作者:沈思涵 石丹来源:百度百家号BMR商学院

2022-09-16

作为沉寂已久的电商鼻祖,慧聪网恐怕并不希望“电销业务关停”的消息重新成为舆论焦点。

前段时间,一则落款为北京慧聪叁陆零科技有限公司的停工待岗通知称:“因公司经营遇困难,经公司讨论决定,将于8月25日停止经营,全员停工待岗,办公区关闭。待岗期间第一个工资支付周期仍按原标准发基本工资,第二个工资支付周期开始,提供待岗期间当地最低工资的70%作为员工基本生活保障。”

随着这一通知公之于众,关于慧聪网恐将倒闭的猜测声音也甚嚣尘上,不过目前除了电销业务面临关停外,慧聪网其他业务板块依旧正常运转。

对此,慧聪集团(2280.HK)官方向《商学院》记者证实称,“该公司为慧聪集团全资控股的子公司,主要负责慧聪网旗下电话销售业务,因电销业务不符合当今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和集团的发展战略,因此做出内部调整。公司目前正积极寻求一切可能的方案,最大限度保障员工权益。”

尽管电销业务并非慧聪网的主营业务,但作为国内老牌的电商平台,慧聪网近年来持续低迷已是不争的事实。曾几何时,国内电商市场上还流传着“北慧聪、南阿里”的说法,但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下,慧聪网早已被不少后来者超越,其与阿里巴巴也不再是齐名的对手。

无奈关停

虽然对于慧聪网来说,电话销售业务在集团营收中占比微小,但其所面临的监管风险却不容轻视。电销业务的关停是一种时代的必然。

据天眼查信息,此次宣布停工的北京慧聪叁陆零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1月12日,由北京慧聪科技集团有限公司100%持股。此次关停的电销业务既是经营的无奈,也是历史的必然,毕竟所谓的电销早已不适应当前互联网发展潮流。

近年来,国家针对这一产业持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法规,加强规范治理。早在2018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以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在内的13个部门联合出台了《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其中重点提及对房地产行业、保险行业、金融投资行业等渠道的电话营销进行严格管理,实现重点区域行业的整治和规范。

另外,在2021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民法典》中也明确规定,任何人或组织在未经过自然人默许或明确允许的情况下,不得以电话、短信及其他即时通讯工具骚扰他人。

以上政策都对电话销售行业提出了更高管理标准和规范举措,虽然对于慧聪网来说,电话销售业务在集团营收中占比微小,但其所面临的监管风险却不容轻视。

TMT产业时评人张书乐认为,“电话销售其实是早期互联网时代的一种营销模式,当年阿里也是以此起家,只是很快完成转型。在电商传统业务模式中,可以说电话销售的退出早已是大势所趋,其效率逐渐低下,且还存在法律瑕疵,在现在网络互联的商业环境中显得难以维系。”

诚然,相对于电视销售、网络销售等传统模式,电话销售具有成本低、利润高的特点,企业可以通过小额投入就获得可观的用户量,也方便从管理上对工作量进行直观统计。

然而,电销模式的副作用也显而易见,伴随着产业互联网对传统企业盈利模式的颠覆,线上运营在传统行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传统电销带来的经济效益已远不如以前,既低效又伤害客户体验,同时反噬从业者自身的职业尊严。

互联网观察家丁道师对此同样指出,电销业务的关停是一种时代的必然。“所谓的电销业务其实是已经存在几十年的一种老业务,这种业务早已背离了时代潮流,没有任何一家科技企业会把电销当作重点。甚至之前一些传统的企业比如三大运营商,之前通过电销进行用户沟通,如今也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改为通过小程序等方式与用户沟通。”

短暂风光

慧聪网在电商领域缺少真正的存在感,早期从信息港到网站分类检索或搜索引擎等一系列举动,都在跟风国外的巨头,却总是没能活用到中国市场之中。

虽然在如今的B2B赛道上,阿里巴巴的光环十分耀眼,但必须承认的是,慧聪网才是国内书写B2B历史最具资历的“老兵”。伴随着近期电销业务的关停,慧聪网的过往也再次被人提起。

慧聪网成立于1992年,比起阿里巴巴1688平台提前了整整十年。其以线下商情杂志业务起家,之后开辟了线上业务,逐步面向行业发展为电子商务网络贸易信息的门户网站。

彼时,在阿里巴巴尚未诞生之际,市场上已经有不少企业因为“聪慧的老板上慧聪”这一口号而选择进驻慧聪网。直到2003年12月,慧聪网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最早的B2B电子商务上市公司。

当时,慧聪网创始人兼CEO郭凡生高调宣布,慧聪上市将“造就100个百万富翁”,而业界对此更是不乏溢美之词,认为慧聪上市赶上了中国互联网第二波热潮。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上市一年之后,慧聪网在香港的股价开始出现波动,并且其旗下主营搜索的中搜网在百度和Google的崛起声中被湮没。2005年下半年,慧聪网在一片质疑声中不得不出售了已经连续数次拖累了其财务报表的“中国搜索”的部分股份。

即便如此,在2005年最后一个季度,慧聪网仍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亏损。财报显示,2005年全年,慧聪共亏损2475万港元。在紧随其后的2006年,这个数字增长至7500万港元?

有意思的是,2006年在央视播出的一期《赢在中国》的节目里,一位名叫张向东的年轻人曾预言:“在座的有一个慧聪网,虽然我本人经常使用慧聪网,但我个人并不看好慧聪网,未来在那个行业只有阿里巴巴做得最好。”在这场节目里,郭凡生同样在场,他反问张向东说,“我都这么成功了,你不信任我,凭什么让他们信任你,一个比我还不成功的人?”

事实上,彼时阿里巴巴已经并购了雅虎中国的全部资产,还获得了雅虎10亿美元投资,并在中国市场用淘宝网打败了被eBay收购的易趣网,成为国内C2C市场当仁不让的老大。

反观慧聪网,虽然在B2B赛道上仍处于领导地位,但整体实力已现颓势,迟早要在这条赛道上被阿里超越。只是郭凡生对此很不服气,在他看来,阿里巴巴只是小弟,不足以与慧聪网相提并论,甚至他在多个公开场合也曾为此与马云互怼。

但时间是证明一切最好的答案。截至2022年9月7日港股收盘,整个慧聪集团市值为4.19亿港元,阿里巴巴1.85万亿港元,两者在市值上就差了数千倍。这两家一度齐名的电商巨头,如今看来实力和地位早已有云泥之别。

“其实,慧聪网在电商领域从来就缺少存在感,早期从信息港到网站分类检索或搜索引擎等一系列举动,都在跟风国外的巨头,却总是没能活用到中国市场之中。和阿里齐名之时,国内电商还处在萌芽状态,诸如卓越、阿里、8848或其他,都是入门新手,所谓南北巨头不过是先行者而已,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强者,后续等到阿里逐步壮大,从C2C起步,逐步走向B2C,而慧聪网则和其他早期同行们逐步衰落。”张书乐总结指出。

集团转型

慧聪网的没落不等同于慧聪集团失败,两者应该区别看待。虽然那段“北慧聪、南阿里”的辉煌往事早已成为过去式,但属于慧聪的新故事,仍在书写当中。

沉寂已久的慧聪网,如今也不再是慧聪集团的门面担当,对于后者来说,近年来已经做出了不少转型尝试。

2017年,慧聪集团在引入职业经理人刘军之后,提出要从传统信息媒体转向产业互联网方向,在公司内部发起“二次创业”,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2018年3月,慧聪网正式更名慧聪集团有限公司,原慧聪网作为集团全资子公司之一。目前,慧聪集团旗下主要分为三大事业群,即科技新零售事业群、智慧产业事业群、平台与企业服务事业群三大事业群。三大事业群中还有不同的主体,也就是不同的B2B垂直类公司,比如慧聪网、中关村在线、中服网、买化塑、棉联、中模国际、兆信股份等平台。

而在慧聪集团的简介中表示,目前主要通过投资+孵化,助力“一级火箭”垂直赛道中关村在线、买化塑和兆信股份等率先发展,而慧聪网则是“二级火箭”,在此基础上,慧聪集团还会提供一系列产业链线上金融服务,形成发展中的“三级火箭”。

就在前不久,慧聪集团发布2022财年年中报告,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1.17亿元,同比下降13.44%;归属母公司净亏损7473.50万元,亏损同比减少27.77%。

在丁道师看来,慧聪网的没落不等同于慧聪集团失败,两者应该区别看待。“整个慧聪集团比当年强大了10倍不止,只是慧聪这两年没有重视市场传播,没有把企业声音及时传播出去,导致慧聪给人一种明日黄花的即视感。但是慧聪集团在2015年前后每年收入只有10亿左右,现在已经跨过百亿营收大关,因此不能把慧聪看作是衰败企业的代表。如果慧聪集团仅仅和自己对比,那么慧聪不但没有落后,反而一直在进化,组织在进化,业务在进化,营收在进化。”

客观看来,如今的慧聪集团早已不是20年前的慧聪网。自2017年10月转型之后,慧聪已经从早年单一的信息平台,摇身一变成为产业互联网服务商。虽然那段“北慧聪、南阿里”的辉煌往事早已成为过去式,但属于慧聪的新故事,仍在书写当中。


【版权提示】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xw@netsun.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关于研究院网经社关于网盛
© 生意宝(002095)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10002000015号 工商执照 浙ICP证  网络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