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 - 产业数字化与产业互联网研究服务平台!

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供应链金融研究中心/正文

直播供应链金融:银行与电商的再次碰撞

作者:来源:中国经营报等

2023-06-08

银行,是存款人与借款人之间的桥梁。想让这座桥保持畅通无阻,且越来越宽阔坚固,需要做好平衡。

存款人把钱存在银行,第一需求是安全。在安全之外,利息能再高些自然是好事一桩。因此,找到合适的借款人对银行来说至关重要。通过把存款人的钱贷给借款人,收取其中利息,银行才能实现“用钱生钱”的过程。

然而,世事难两全,得失总相伴。作为金融机构,风险总与机遇并存,稳妥的借款人不乐意支付较高利息,而能支付较高利息的借款人信用又有待商榷,这种情况屡见不鲜。若选择固步自封,低利率会引起储户不满;若选择冲动“梭哈”,资金说不定会打水漂。在借款人的选择上,银行如同在天平上跳探戈,一头是成本与安全,一头是利润和风险,前进到哪一步最合适,哪个区间是“安全地带”,是银行一直以来面临的考题。

直播电商的到来,如同“利润与风险”这头天平突然砸下一场“金豆子”雨。“哐当”一声,天平倾斜了,银行由原本居中的位置,向一侧缓缓滑动。

停在哪里最合适?作为银行,应该如何在利润与风险这头,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是供应链金融公众号在本篇文章中,将要讨论的问题。

银行入场,大势所趋

在银行决定入场之前,直播电商的旗帜,早已猎猎作响多时。供应链金融记者查看了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发布的2022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3.79万亿元,同比增长4%。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1.96万亿元,同比增长6.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2%。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含B2B)2.11万亿元,同比增长9.8%,发展迅速。

一方面,直播电商的蛋糕在迅速变大,另一方面,经济复苏期的万象更新态势也给了银行尝试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的信心。2023年,全球投资者用真金白银投下对中国经济的“信心票”,一季度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1859.88亿元,远超去年全年的900.2亿元。

消费快速复苏,为“开门稳”提供基础支撑;投资持续发力,大项目加速落地形成实物量;企业经营好转,行业暖意渐浓……银行在此时入场直播供应链金融,顺应了企业需求,也响应了时代号召。

试水电商,后劲难续

供应链金融记者注意到,早在2012年,建设银行便搭建了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善融商务”。在当时移动端短视频还未兴起,电商直播尚未登上时代舞台,但电商本身早已如火如荼。2012年的“双11”销售额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双11”当日支付宝成交额实现了191亿元。也是2012年,阿里电商交易额首次突破1万亿。建设银行此时入场电商,可谓正当其时。

供应链金融记者登录如今的善融商务界面,发现其是一个与淘宝、京东类似的电商平台,从手机数码到酒类生鲜,一应俱全。点进具体的商品界面,记者发现月销量在几千甚至上万的产品不在少数。都是谁在购买呢?记者尝试点击某产品的购买界面,发现支付方式共有两种:信用卡支付与信用卡分期。由此可见该平台主要针对建设银行信用卡用户。若选择分期支付还可获得积分,主页也开设了“分期优选”产品专栏。 

然而银行做电商,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其并非是想与淘宝、京东一争高下,也不是以盈利为第一目的,而是借电商平台做金融业务。

在“善融商务”推广会上,建设银行一位时任副行长说,“这些参与电商的客户需要的不仅仅是静态的资金支持,而是与其商流、信息流和物流对接的金融服务支持。不仅为单个客户进行金融支持,而是为其所在的客户网和客户链提供服务,正是基于这些客户需求,建行搭建了这个平台(善融商务)。”

如此看来,银行做电商并不难理解。中小企业缺乏完整规范的数据,银行很难判断其真实的经营情况和还款能力,从而无法做出贷款审批决策。如果银行自己开通了电商平台,那么中小企业在上面沉淀的经营数据,比如,交易量、交易额、交易评论等,这些数据就能够很好地帮助银行做出贷款审批决策。

相比于线下大费周章地尽调,银行有了电商后可以清晰地看到贷款企业的数据,大大降低了人力、物力等成本。与此同时,基于电商平台的数据,银行还可以做一些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存在着一定鸿沟,银行系电商目前正在逐渐退出、淡化或谋求改革。2020年5月,中国银行发布公告称,将对个人电子银行后台系统进行升级,升级期间手机银行将暂停部分服务。其中,就包括手机银行内“聪明购”商城、“中银易商”商城。2022年5月,交易额曾几乎是京东的两倍,远超拼多多的工商银行旗下电商平台“融e购”宣布将停止服务,令人唏嘘。同年3月,建设银行发布公告表示,“善融商务”经营主体将由建设银行变更为建设银行集团成员建信金服,由建信金服负责“善融商务”经营。

银行为何强势入局又纷纷退场?究其原因,一方面,银行系电商相比于其他电商平台,在经营理念、运营团队方面与电商行业的适配度并不高。受制于自身的经营理念和体制机制,相对于头部电商平台来说,银行系电商平台在产品服务体系、场景建设、客户体验、仓储物流等软硬件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此外,监管方面或许也有一定的影响。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室副主任李广子表示,近年来监管部门对银行回归主责主业的要求不断加强,这可能也是银行系电商退出的原因之一。他预计,未来一段时期,银行电商平台业务将告一段落。

直播新路,风控困局

随着直播电商横空出世,发展蒸蒸日上,直播供应链金融模式再次引起了银行的关注。无论是之前的pc端电商,还是现在的直播电商,银行入场,都是因为看到商户庞大的融资需求。

目前,沂水农商行已推出“直播电商贷”,其不以资产、负债、收入和支出授信,而是以客户粉丝数、上一年度营业额、当年累计营业额、一定周期直播押款额度等确定贷款授信额度,最高可达月均营业额的10倍。

城商行对直播电商领域的供应链金融同样跃跃欲试。公开资料显示,苏州银行针对直播电商推出“直播贷”产品,在客户得到授权后应用RPA机器人自动抓取商户经营信息,定期同步商户经营流水,实时监控平台账户状态,获取直播订单和物流进程信息,通过大数据信用体系严格把控风险。

除农商行、城商行外,大型国有银行也开始出手布局直播供应链金融。2022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推出了直播带货垫资业务。网上公开的信息显示,中国e直播带货供应链机构获准作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供应链金融赋能“抖店快贷”代理业务的战略伙伴单位。只要达人或商家的店铺经营历史大于3个月,月均销售额大于50万,退货率小于30%,均可与其建立深度合作。

直播供应链金融的融资具体模式如何?以邮储银行合作的直播垫资业务为例,合作机构根据用户后台实际产生和已经发货订单量,为电商直播达人提供3~5成融资,为电商机构提供5~7成融资。根据店铺的过往经营规模审批信用额度,在核定的最高垫资额度内,每天可为商家根据已发货金额提供垫资,解决商家们缺资金的问题。与此同时,随着客户的经营状况的好转,信用额度也会提高,商家经营规模越大,每天可以循环使用的可预支金额越多,垫资资金基本不设上限。

然而,一如银行系电商遇到的监管限制,银行入场直播电商领域的供应链金融,首要面对的就是风控问题。

信用卡行业专家葛亮表示:“银行参与直播电商供应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直客形式,即直接为MCN主播电商平台主体提供融资服务,该模式考验银行核心风控和运营能力;二是间客形式,即通过保理、助贷平台间接为直播产业链相关主体提供融资服务,仅作为资金方介入,运营和风控参与较少。”

直播电商供应链金融与传统供应链金融存在较大差异,这对银行提出了挑战。南京工业大学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陆岷峰撰文指出,传统的供应链是以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信用背书的,但直播电商供应链没有核心企业背书,因为生产企业实际上担当了被动供货者角色;在直播电商供应链上的各个参与主体,除了生产商可能是重资产企业外,直播机构、平台运营商都是轻资产,其资产的主要形式是粉丝拥有数量、个人品牌等无形资产,或者是数字资产,在以资产规模为主授信的金融时代,这种背景下,要取得金融机构的授信难度较大。

那么银行在利润与风险的这头杠杆上,该站在什么位置,以什么姿态参与直播供应链金融?

冰鉴科技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诗强坦言:“由于银行掌握商家平台交易的信息有限,且无法判断商家提供数据的真实性,一般很少直接为商家提供融资服务。因此,银行一般是与电商平台、智能风控机构合作,利用电商平台对商家的信息优势,以及资金掌握情况,参与直播电商供应链金融业务;银行也可以通过判断企业法人或者大股东的信用状况来评估电商平台的资质,从而提供金融服务。此外,银行可以通过企业授权,查询企业的社保、税收缴纳,舆情等信息,来辅助判断小微企业的信用,从而决定是否提供信贷服务。”

“让电商的归电商,让银行的归银行”,这或许是之前银行系电商走向落幕的过程中所体悟出的道理。从做电商到做金融可能相对容易,但是从做金融到做电商是两码事。决定入场直播供应链金融,可以看作是银行与电商的再次碰撞,而这次银行展现出了严肃谨慎的态度。或许正如葛亮所言,适合银行的做法是顺应直播行业的数字化需求,搭建线上化、自动化的风控、运营等系统。在产品设计上,应理顺直播产业链上不同角色如MCN主播电商平台的金融需求,为不同产业链参与方定制化产品;而在风控能力上,要挖掘直播电商在资金运转、账户监控等核心风控环节,设计专属的风控解决方案,最终实现直播供应链管控无死角。


【版权提示】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xw@netsun.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关于研究院网经社关于网盛
© 生意宝(002095)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10002000015号 工商执照 浙ICP证  网络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