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 - 产业数字化与产业互联网研究服务平台!

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最新动态/正文

供应链金融创新服务实体企业,线上化、平台化是大趋势

作者:供应链金融来源:供应链金融

2019-11-01

        在金融监管趋势日渐严格的环境下,供应链金融逐渐成为一支生力军,如今已逐渐深入到各个领域,对我国企业和金融行业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万亿级别的巨大市场空间,国家要求金融机构回归实体业务本源的大环境下,那么商业银行究竟如何做金融创新,把资金通过供应链金融进入实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供应链金融融资问题

        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原材料——中间产品——成产品,在产品生产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人分工进行生产。一些企业完成产品原材料的搜集,一些企业共同分环节完成产品的制作加工过程并对接下游的经销商,由他们完成产品的销售,这一条链式的功能结构就是我们所说的供应链。

        供应链上的中小微企业,尤其从3级到更多级别的供应商,他们所面临的是融资难、融资贵、融资乱、融资险等困境,有时甚至10-20%的利率都融不到钱,比大中型优势企业的贷款成本高出一倍甚至数倍。

        那么,融资难的根结在哪里?在银行!供应链金融作为以供应链流动性资产为标的金融,利率覆盖区间正常为年化8-20%,并且12%是一个槛!8-12%,12-15%,15%以上,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资金供需,也间接反映着资金的风险溢价。

        银行眼中的供应链金融

        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机构借助供应链的信用传导,表面上是满足原本难以获客、评估、借贷、并贷后的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因为在银行的眼中,具备这3大条件的企业才是理想的融资对象:

        条件一:信用可靠的企业

        满足这一条件的企业既要求有能力对供应链闭环有充分的把握力度,又要求自身的信用可靠,可以给供应链提供信用背书。

        条件二:货物周转可靠的企业

        这部分企业的信贷资金转变为货物之后,这部分企业可以把握住货物和自身的用户,在出现风险的时候能快速卖掉、处理掉货物来稳定资金的周转。

        条件三:风险管控好的企业

        供应链金融的风控模式不同于传统的风控模式,它很多的风控模型的构建来自于核心企业的交易数据,如果不能提供真实的交易信息会影响到供应链金融模型的风控也会影响到资金的安全。

        供应链金融为何对接不了银行资金?换句话说,银行的合规性必须达到才有可能直接对接商业银行的资金。这方面既需要金融创新,发挥市场化的左右,又需要更多地去了解熟悉商业银行的运作,从根本上帮助银行达成合规性要求。

        供应链金融将呈现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一、线上化是大势所趋

        目前,许多商业银行正尝试自建或者与电商平台合作开展线上供应链金融。融资企业在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将可以自助申请贷款,平台系统进行实时审批,自动放款。企业每次借款还款均通过线上完成,手续简便、随借随还,将极大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企业资金周转率。

        线上化的趋势将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并打破了传统商业银行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而大大拓宽了传统供应链金融的范围边界。

        二、深耕垂直领域的供应链更有优势

        供应链金融在不同行业的应用,将促使供应链金融向更垂直细分、更精准、更专业的方向发展。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的行业属性和特点,因此不同产业链上的企业具有迥异且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特征。

        可以预见,各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在充分了解行业属性和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专业分析与研判能力,才能为各垂直细分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个性化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服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细分行业供应链金融模式或平台提供者出现。

        三、平台化的大数据应用

        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通过自建或者与大数据机构合作建立大数据平台,依托大量的真实交易数据来源计算出各标准数据的区间范围,通过上下游企业数据的匹配,对贷款企业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全面合理判断。

        大数据在供应链金融业务领域的应用可以快速地帮助各参与主体进行大量且非标准化的交易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并且可以帮助参与企业节省成本,提高信息利用效率以及提供融资服务的实现效率。


【版权提示】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xw@netsun.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关于研究院网经社关于网盛
© 生意宝(002095)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10002000015号 工商执照 浙ICP证  网络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