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 - 产业数字化与产业互联网研究服务平台!

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最新动态/正文

面向长三角一体化 金融业迎来新机遇

作者:周萃来源:金融时报

2019-12-06

        编者按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这意味着长三角一体化已晋级国家顶级战略,而随着顶层设计的出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再次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可以预见,随着《规划纲要》的落地实施,长三角区域将进一步成为全国经济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成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成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引领区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

        值得关注的是,未来,金融先行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成为一大看点。一方面,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将使区域金融资源重新整合,进一步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区域内的产业升级及经济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在参与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中,金融机构将迎来重要机遇。

        那么,金融机构如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鼎力支持?金融业如何在服务高水平开放、追求高质量创新、强化高效协同等方面有更大作为?聚焦这些热点话题,本报今天推出一组特别报道,敬请关注。  

000

        区域一体化发展按下“快进键”,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国家发展大格局中被赋予更重要使命。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发布,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全面实施新阶段。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

        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后,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一种战略叠加和战略升级,它将引领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为我国开拓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的推进,也将给金融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李佩珈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长三角地区新型基础设施将加快建设,基建投融资迎来发展新机遇;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预示长三角地区在金融、航运、高端制造、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产业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重点领域的科技类企业有望率先获得资金支持;对外开放带来的金融要素资源汇聚,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将得到强化;区域协同发展形成新合力,服务经济迎来发展新风口。”

        “银行业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应有的放矢,在四个方面尤具发展机遇:加快形成的高质量产业集群、快速壮大的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稳步增长的居民财富、活跃健全的金融机构体系。围绕上述发展机遇,建议银行从多方面加快布局。”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夏丹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长三角这块改革开放热土,约占全国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全国三分之一的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三分之一的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投资,伴随《规划纲要》的发布,由此开启了新的时代征程。

        《规划纲要》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定位为引领中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实现这一战略构想,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是必要的支撑条件。目前,长三角区域的交通一体化已有成效,基本形成枢纽型机场、枢纽型港口、高铁网络和高速公路网络等区域快速交通骨干格局。不过,与纽约、东京城市群对比,长三角交通一体化程度不足,交通运输面临多个问题。比如,省际之间的部分道路尚未打通;上海浦东、上海虹桥、南京禄口等多个机场承载能力趋于饱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密度不足等。

        长三角一体化的一大重点,就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划纲要》提出要增加区域内的铁路、公路密度,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以及世界级机场群等,到2025年,长三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基本实现,铁路网密度达到507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5公里/百平方公里,轨道上的长三角基本建成,进一步提升省际公路通达能力,基本建成世界级机场群。

        “预计城际交通、公路、机场等传统基础设施的密度有望进一步提高,这带来了相应的融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规划纲要》赋予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新的内涵,提出了‘加快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到2025年5G网络覆盖率达到80%’等,这预示着以5G商用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 李佩珈表示。

        规划纲要》要求,到203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城乡区域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形成联通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村的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乡村发展品质,全面推进人的城镇化。到2025年,中心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2.2∶1以内,中心区人均GDP与全域人均GDP差距缩小到1.2∶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

        城镇化是一项投入巨大的系统工程,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升城市功能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业内专家认为,金融作为城镇化投融资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应当有效发挥在资金融通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功能,提前布局长三角城市化2.0的投资机会。

        城镇人口收入逐步提升,将给银行财富管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夏丹认为:“银行可依托长三角区域居民富裕程度较高、理财意识与消费能力较强的特点,加大个人中长期资产业务拓展力度。精准把握富裕阶层、小康人群、相对中低收入人群的金融需求清单,制定针对性强的区域化、梯度化的客户、产品和营销策略。”

        加快培育布局未来产业

        长三角地区是全国瞩目的创新高地,聚集着全国四分之一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集成电路和软件信息服务产业规模分别约占全国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从大国重器到前沿科技,从传统产业到高新材料……长三角地区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规划纲要》提出,要在长三角地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建设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形成若干世界级制造业集群。除了聚焦集成电路、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前沿新材料等当下最热的新兴产业和“卡脖子”核心技术,《规划纲要》也把目光对准未来产业,例如量子信息、类脑芯片、干细胞治疗等,在推进长三角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加强科技创新被摆在重要位置。

        “‘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到2025年,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8%’等,其意图是将长三角地区打造成‘科创驱动下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主阵地’,从具体产业领域看,《规划纲要》既重视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又重视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提出了‘10个传统产业+10个重点领域+8个未来产业’的产业发展路径。” 李佩珈表示。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产业布局中,江浙沪皖正在形成独具特色的错位互补格局。上海越来越偏向于极端制造、超微制造、精密制造等高、精、尖制造产业,目前仅张江就聚集了上海60%的世界顶尖创新人才、专家,并基本形成了集成电路、极端制造等优势领域的世界级科学家集群。江苏是中国的制造业大省,目前有超过300家世界500强企业集聚苏南,其中大部分集中于制造业,苏南等地正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浙江沿海沿湾,也有利于发展临港重工业。安徽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以来,与上海遥相呼应形成新的科创两极。

        助力长三角地区传统产业升级和高新产业布局,金融业大有可为。目前,长三角地区拥有银行、证券、信托、期货等持牌金融机构上千家,占全国的20%左右。业内专家指出,金融业应主动对接长三角企业共同关切与需求痛点,倾斜支持长三角一体化重大项目及优质产业,降低企业金融服务成本,把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所带来的自身发展及服务区域的重要机遇,致力于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

        “银行可结合长三角区域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三分天下有其二’的特点,深入研究战略新兴、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等区域内主要行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现金流变化规律。”夏丹认为。

        下好“一体化”发展大棋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区域联动发展是制胜要诀。立足全方位融入、全领域融合、全区域融通,围绕产业体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六大领域,《规划纲要》对全面推进重点领域一体化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多年来,作为中国经济“发动机”之一的长三角地区,显示着其作为全国经济增长极的巨大拉动效应。然而在向高水平发展阶段的迈进中,长三角一体化也进入瓶颈期。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推动长三角向一体化方向发展,有利于通过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高质量发展促进更深层次一体化,努力提升全球配置资源能力,引领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为我国开拓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此,“一体化”和“高质量”,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两大“关键词”。区域一体化的本质,是实现资源要素的无障碍自由流动和地区间的全方位开放合作。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在更高的起点上深化改革,打破跨区域的各种壁垒,破除观念和行动上的障碍因素,深入推进重点领域一体化建设,释放一体化新红利。

        “一体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世界级城市群,将为金融业带来巨大机遇。“银行可抓住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重大战略项目多、财政实力比较强的特点,充分发掘合作机遇。如上海、苏州、南京、无锡、杭州、宁波、常州、南通、嘉兴、绍兴等保持先发优势的城市,以及镇江、合肥、扬州、泰州等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城市。提高与重点城市政府部门的关系紧密度,批量化带动公用事业、民生、环保等领域的银行业务,加大区域内经营机构和合作项目的下沉力度。”夏丹认为。  

        相关链接

        银行业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金融服务方案及举措

        8月1日,中国银行在上海发布银行业首个长三角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方案,计划未来五年在长江三角洲区域新增投入10000亿元信贷资源。中国银行长三角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的核心是通过创新、服务、营销、风控四个一体化建设,全面精准推动长三角的互联互通、数字科创、幸福健康、要素协同、绿色开放五大服务体系建设。

        8月7日,浦发银行推出《上海自贸区新片区金融服务方案》。浦发银行以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旗舰”为目标,复制在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四大品牌”建设中所形成的领先优势,并制定《长三角一体化专属自贸服务方案》,升级自贸FT业务长三角联动机制等,为长三角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发展、数字智慧应用、绿色生态环保、民营企业发展、民生公共服务、跨境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10月10日,中国工商银行发布《中国工商银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计划未来五年在长三角区域新增投入2万亿元融资,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工行将新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分行,全面对接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各项金融服务需求,积极提供自贸区特色结算、投融资等跨境金融服务,大力支持新片区跨境贸易便利、投融资便利。工行还将在上海建设三大业务中心,即金融创新中心、跨境业务中心和金融市场交易中心,分别作为工商银行金融创新“智库”、境外机构表内外信贷资产簿记承接中心和金融市场业务异地备份中心,聚焦公司、个人、机构和科创四大专属客群,针对不同客群提供更多更加匹配其需求的创新产品。

        11月7日,上海农商银行发布《上海农商银行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综合金融服务方案》,预计在未来五年内为长三角地区客户(不含上海)提供授信不少于2000亿元。《服务方案》共包含25条具体举措,重点推进以“客户、产品、组织、保障”为核心的四大体系建设,全力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对区域内实体经济,特别是县域、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  (孟扬)


【版权提示】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xw@netsun.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关于研究院网经社关于网盛
© 生意宝(002095)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10002000015号 工商执照 浙ICP证  网络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