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金融科技监管沙盒正式进入试点应用阶段,供应链金融与金融科技的结合成为更受关注的热点。
3月16日,万联网记者在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发现,央行营管部公布了北京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已完成登记的第一批创新应用,这6类应用将向用户正式提供服务。此举标志着我国金融科技监管沙盒在经过试点阶段后正式进入应用阶段。
供应链金融成监管沙盒试点应用的重要方向之一
监管沙盒的概念由英国政府于2015年3月率先提出。按照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的定义,“监管沙盒”是一个“安全空间”,即监管者在保护消费者/投资者权益、严防风险外溢的前提下,通过主动合理地放宽监管规定,减少金融科技创新的规则障碍,鼓励更多的创新方案积极主动地由想法变成现实,在此过程中,能够实现金融科技创新与有效管控风险的双赢局面。
央行表示,此次公布的6个创新应用聚焦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API等前沿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涵盖数字金融多个应用场景,旨在纾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升金融便民服务水平、拓展金融服务渠道等,具有技术先进、场景普适、示范性强等特点,代表了目前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主流方向和先进成果。
纾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首批监管沙盒应用的方向之一。万联网记者发现,六个应用中,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基于物联网的物品溯源认证管理与供应链金融”排在首位。
根据央行于2020年1月14日披露的6个试点项目公告,万联网记者对该项目进行了进一步了解。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基于物联网的物品溯源认证管理与供应链金融”是基于物联网技术采集产品的生产、制造、质检、库存、物流、销售等全生命周期特征数据,不可篡改地记录在区块链上,并接入工行物联网服务平台及企业智能管理系统(ECSP),实现产品全链条质量管控与信息透明。
在创新应用功能方面,该应用主要是运用物联网+区块链技术提供物品溯源认证服务,将传统的支付、融资等银行金融服务与企业上下游、商品产销全链条结合起来,将金融服务融合到商品产销场景中,提供随时、随身、有温度的金融服务,打造产业生态圈。该项目公告预计,该应用全面推广后,涉及个人客户数超过 30 万人,年交易笔数超过 100 万笔、年交易金额超过 5000万元。
不难发现,区块链、物联网+供应链金融是其中的关键要素。近来,因区块链技术能很好地解决债务的确权和转移问题,其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应用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和方向。除监管沙盒试点应用外,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在内的多家科技公司都在推广该技术,并已取得一定成果。3月18日,腾讯云正式发布了供应链金融智慧服务平台,涵盖供应链应收融资平台、区块链多级流转平台、物联网电子仓单平台、大数据产业风控平台等四大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
监管沙盒+供应链金融有望遍地开花
监管沙盒在我国的开展不可谓不迅速。
2019年12月23日,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召开北京市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启动会;2020年1月14日央行向社会公示6个创新应用;2020年3月16日,央行宣布,6个创新应用已完成登记,将向用户提供服务。短短3个月内,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完成了从启动到开始应用的全阶段。
得益于这种超时速,供应链金融等创新项目也通过监管沙盒的方式得到迅速应用,而这种情况也并非偶例。万联网记者获悉,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也在布局以“监管沙盒”推进供应链金融平台创新试点的相关工作,近期可能会有相关文件公布。不同的是,北京“监管沙盒”应用名单是通过“监管沙盒”、运用科技手段针对泛金融领域进行创新应用,而广东省极有可能是直接针对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创新试点,对供应链金融而言意义更为不凡。对此,万联网将保持持续关注。
监管沙盒机制被认为可以降低金融科技企业进入市场的成本,它可以为金融科技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推动金融科技企业经过特定测试后进入金融市场。与此同时,它提供了一个让监管者与金融科技企业在合作基础上对金融消费者进行保护的机会。监管沙盒机制主要强调的是监管弹性,通过试错方式,给予容错空间,检验金融科技运营模式的可行性。风险防范对供应链金融而言至关重要,但与此同时也有可能压制其创新发展,监管沙盒机制无疑为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可控的沃土。
针对北京“监管沙盒”应用名单的公布,央行表示,该举措对北京市建设国际一流的金融科技生态,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目前来看,第一批“监管沙盒”应用名单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上,在新技术的运用上更侧重于相对成熟的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以及API等。未来,随着更多金融公司、科技公司展现更为成熟的技术应用,也许会有更多身影出现在监管沙盒试点名单上,届时,供应链金融或将迎来更多机遇。
注:部分资料来自央行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