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并购公会信用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金融智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刘新海
5月初,各地企业已经陆续复工。由于疫情已经在国外肆虐,国内经济很难恢复到正常状态。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央行4月3日宣布,决定对中小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
据了解,此次定向降准将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4000亿元,平均每家中小银行可获得长期资金约1亿元,还可每年降低银行资金成本约60亿元。对中小银行实施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将支持此类银行更好地聚焦中小微企业,增加信贷供给,降低融资成本,服务实体经济。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日前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小银行分布比较广泛,扎根基层,天生具有普惠性质。
中国并购公会信用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刘新海对《贸易金融》记者表示,国家层面的一些支持小微企业金融和经济政策的出台,会给小微企业带来一些红利,但是小微企业生存环境还是非常困难,例如从融资角度,小微企业信贷属于行业性难题,风险大而且缺乏传统信用信息的支撑,信用评估和信用管理存在瓶颈。
如何解决小微企业信用管理难题?
刘新海表示,小微企业发展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需要政府、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大数据公司一起携手合作。
由于疫情在全世界范围蔓延,小微企业难题其他国家也在面对,例如美国的小型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经济中断。2020年3月27日,美国出台《CARES法》,包括为美国工人和小型企业提供3760亿美元的救济。
此外,他还认为供应链金融无疑是小微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可以解决小微金融的一部分问题。
“后疫情时期,信用管理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是关键。”他表示。刘新海所在的信用管理专业委员会是一家新成立的专业研究平台,由众多知名的国内的一流行业信用专家组成。目前正在组织专家,策划提供小微企业的信用管理义务培训和小微企业信用管理的相关咨询。
刘新海的研发团队一直关注国内外小微企业信用问题的解决,也开发了一些基于大数据的模型和解决方案。但是小微企业的传统信用数据缺失,信用相关的信息分散难以获取,而且小微企业不同行业差别比较大,具有非标性的特点。需要政府支持,多个机构合作,来促进微企业的数据开放,例如支付数据和税务数据对于小微企业的信用评估还是很有价值。
科技对小微金融的发展作用?
近年来金融科技发展很快,对小微企业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从一些Big Tech公司到一些小的创新性公司,都试图用技术的手段来解决小微企业的问题,目前在一些场景和行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目前,科技给小微金融风险评估带来的好处是最显而易见的。
传统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式主要基于小微企业过去的信贷历史来判断未来的信贷还款状况,其缺陷非常明显。如果小微企业没有信用历史和银行信贷记录,就很难进行信用风险评估。因此,需要探索创新的信用评估模式,刘新海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从信用信息角度,替代数据或者大数据是目前信用评估研究的热点,为传统信贷数据的有力补充,可以分为三类:信贷类信用信息;非信贷类信用信息和非信贷非信用信息。传信用评估模型主要利用的是与信贷违约直接相关的信贷信用信息。目前国内小微企业虽然缺失传统信贷数据,但却有着丰富的互联网经济数据,包含了丰富的非信贷信用信息,能够体现经济的活力。
从信用风险评估新方法角度出发,部分金融科技公司进行了诸多尝试,颇有借鉴意义。例如,一家名为企业金融实验室(EFL)的公司采用了心理测量学方法对小微企业进行信用风险评估,通过与银行以及征信机构合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目前业务已开展十年,范围拓展至亚洲和非洲等新兴市场,截至2017年末,已经服务了90万消费者和小微企业主,放款达15亿美元。
最后,刘新海认为,小微金融是未来金融科技发展的一个热点,需要更多创新型的中小金融科技公司参与,因为小微金融很多研发工作需要定制化需要深入参与,仅仅大的互联网平台服务不能够满足。当然,小微企业本身要提高信用管理意识,建立健全信用管理制度,更好地控制信用风险和提升自身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