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 - 产业数字化与产业互联网研究服务平台!

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最新动态/正文

供应链金融:解决风控难点的突破口在哪里?

作者:金融时报 万联网来源:金融时报 万联网

2019-12-09

        在业内人士看来,供应链金融业务场景多方参与、相对封闭,区块链则具有链条信息难篡改、可追溯等特点,在解决供应链金融部分业务环节的痛点时具有很强的探索应用价值。

        依托于区块链网络数据实时共享、数字加密、不可篡改等独特功能,可以使用智能合约程序,将企业债权在供应链的流转过程实时记录下来,提升了贸易信息的可信度,更好地防控业务风险。

        现下,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问题愈发受到关注。

        在业内人士看来,作为一种综合性的金融服务,风险控制始终在供应链金融中处于第一位。在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信息不对称是推进业务的最大难题。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与金融业务加速融合,技术的介入可以有效解决信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助力供应链金融实现更好风控。

        01风控是供应链金融核心

        供应链金融是指金融企业、金融机构通过与核心企业或第三方机构合作,从供应链整体结构和信用出发,运用自偿性融资、金融科技等方式控制风险,为供应链上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以融资为主的综合金融服务。近年来,我国供应链金融步入快速发展期。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5万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传统制造业中,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其规模大、实力强,与上下游企业有着明确的供销关系,能对整个供应链的物流、资金流产生较大影响。而供应链金融则可以帮助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解决好资金问题,改善企业流动性,从而稳定供应链条,这也是各大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青睐供应链金融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供应链金融中,需要掌控好“三流”,即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通过“三流合一”,来掌握好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和交易情况。

        “实际上,做好风险控制,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欧阳志军坦言,信息不对称不单单是指没有上下游企业的有效信息,更重要的是在于贸易信息是否真实。近一段时间,业内发生的一些供应链骗局事件,也与供应链金融业务交易真实性问题有关,使之成为供应链金融在操作过程中的主要风险之一。

        02科技创新风控模式

        通过借助技术的力量,可有效提升供应链金融风险管控水平。

        业内人士表示,将金融科技应用于供应链金融,其本质在于利用科技手段,将与供应链金融相关的各项业务流程和流程中的信息实现数字化、可信化、可视化、在线化和智能化的全面再造,从而打破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控制难题,提升业务效率,降低操作成本。

        供应链金融是将产业链条上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金融机构通过依托于核心企业的信用背书,为其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在现实情况中,除了核心企业的信用,确保交易的真实性、货物的真实性和票据融资的真实性,也是控制风险的关键性因素。金融科技正是可以提供解决这些风控因素的有效技术手段。

        数据是搭建供应链金融风控体系的基础。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逐步成熟,交易行为线上化趋势愈发明显,供应链交易数据的获取成本变低,效率也有所提高。此外,随着征信、工商、税务等一系列公开信息平台的完善,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进一步打通,对中小企业进行精准画像和实时评价监督的可行性提高。如在交易真实性方面,仅仅通过交易流水和财务报表等数据,难以核实交易的真实存在,而通过使用大数据风控模型,从多种数据源汇集不同维度的数据,更好地洞察中小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从而有效判别出交易是否存在异常行为。

        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到,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将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嵌入交易环节,运用移动感知视频、电子围栏、卫星定位、无线射频识别等技术,对物流及库存商品实施远程监测,提升智能风控水平。

        在货物真实性方面,通过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和机器视觉技术,可以有效监控货物的物理状态,同时通过智能算法,还能够对货物的形态、移动、轨迹位置等进行估计测算,出现异常可以主动推送预警,从而实现仓储监控和物流环节的有效控制。

        03“区块链+供应链”前景可期

        技术的价值在于监控供应链过程,抓住链条上的关键节点,并能识别风险,对风险进行预警和控制,从而保证供应链金融中各方利益。可以看到,有诸多新型技术可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控提供助力。其中,区块链则被寄予了更多期待。

        在业内人士看来,供应链金融业务场景多方参与、相对封闭,区块链则具有链条信息难篡改、可追溯等特点,在解决供应链金融部分业务环节的痛点时具有很强的探索应用价值。

        供应链金融业务必须建立在“可视、可追、可控”的基础上。依托于区块链网络数据实时共享、数字加密、不可篡改等独特功能,可以使用智能合约程序,将企业债权在供应链的流转过程实时记录下来,提升了贸易信息的可信度,更好地防控业务风险。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研究工作组在京组织召开供应链金融领域区块链应用实践与标准化建设研讨会,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对供应链金融领域区块链应用于标准化需求的研究攻关,有效结合云计算、物联网等其他数字技术,科学有序推进相关应用实践和标准化建设,助力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从金融角度看,区块链技术与金融行业渊源颇深。曾几何时,比特币以及其他兄弟数字货币几乎就是区块链的代名词。然而,作为一项底层技术,区块链在金融业的应用场景绝不仅限于“币圈”,它在很多非货币化领域同样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比如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的出现为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开启了一扇窗,相比于传统供应链金融业态,而今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市场的放开,现行的供应链金融已经在参与主体与融资渠道更为多元化、信息流转效率提升巨大的助力下,彰显出与日俱增的活力。但是,许多棘手的问题仍然存在,如信息不对称制约融资、信用环境较差,业务安全性难以保证、融资成本较高等。

        此时,区块链技术的成熟,为供应链金融的种种痛点提供了解决方案。区块链的技术特点,可谓是完美地契合了供应链金融这一场景,“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也为供应链金融的良好运行与资产的安全高效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保障。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有15家A股上市银行在2019年中报中披露了区块链相关业务,内容涉及供应链金融、跨境创新支付、资产证券化、电子发票等各个领域。

        与此同时,多家金融科技公司也尝试用区块链技术赋能自身业务。从目前各类机构披露的信息来看,在贸易金融和供应链金融领域,区块链技术落地较多。

        以建行为例,今年10月,建行正式发布了“BCTrade2.0区块链贸易金融平台”。

        建行区块链贸易金融平台上线于2018年4月,目前平台累计交易量突破3600亿元,先后部署国内信用证、福费廷、国际保理、再保理等功能,为银行同业、非银机构、贸易企业等三类客户提供基于区块链平台的贸易金融服务。

        宜信则将区块链双链结构专利技术应用于供应链金融领域。据了解,宜信公布的这种基于区块链技术实现双链结构的供应链金融控制系统,能够记录融资资产的真实产生过程和流转过程,使得参与方能够追溯资产产生的原始信息,并方便管理方进行权限设置,同时允许参与方只需加入其中一条有权限的区块链,即可对数据进行拆分和快速存储。

        除金融机构外,相关金融监管部门也在推进区块链在部分比较适合的场景的落地应用。中国人民银行贸易金融平台于2018年9月4日在深圳成功试点上线。该平台基于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区块链底层技术。根据11月15日披露的一组数据,截至2019年10月末,参与推广应用的银行达29家、网点485家,发生业务的企业1898家,实现业务上链3万余笔,业务发生笔数5000余笔,业务量约合750亿元。


【版权提示】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xw@netsun.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关于研究院网经社关于网盛
© 生意宝(002095)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10002000015号 工商执照 浙ICP证  网络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