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 - 产业数字化与产业互联网研究服务平台!

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网络货运研究中心/正文

物流及网络货运平台企业经营的快和慢

作者:物流大虾来源:网络货运平台指南

2021-04-28

        近年来,物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物流运行持续稳定恢复。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7%,与上年基本持平,2020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300.1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5%。2019年全国公路货运量达到416.06亿吨,公路运输量占比达到74.32%;其次为水运,占比为16.16%;铁路和航空运输量占比分别为9.50%和0.02%。

        行业已走过规模增长时期,正在进入竞争的下半场,将更加专注于效率优化、质量提升与服务升级。新经济浪潮之中,物流行业迈入了新的时代:商流变革倒逼物流升级、政策利好与黑科技逐步完善物流的能力基底。传统企业不断进化,物流新物种全面崛起,互联网巨头争相入局,物流行业由此迎来最好也是最艰难的时代。抓住机遇、积极谋变的突围者,将有机会成为下半场竞争的核心企业,而居于现状停滞不前者,则将极有可能被瞬息万变的市场所淘汰。

1

物流的风向标

        1、国家政策

        近年来,中国不仅发布多个物流行业及其相关上下游的政策,更将物流发展提升到新型国家基础设施的战略层次。政策不仅为物流企业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也指明了创新和发展的方向。

        一是结合运输结构调整,加强物流服务模式创新,推广多式联运、共同配送、集中配送、无车承运人等新型服务模式。

        二是加强物流枢纽的投资建设,结合“十纵十横”交通运输通道和国内物流大通道基本格局,关注陆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陆上边境口岸型等六种不同类型的国家枢纽建设。

        三是提出以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驱动,推动传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发展共享经济新模式,激发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化社会闲置资源配置。四是加强物流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建设,大力发展智慧物流,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构建智能化物流通道网络,建设智能化仓储体系与配送系统。

        2、资本的关注

        资本的力量将是整个产业升级变革的重要力量之一。近年来,物流行业投资不断升温,持续推动行业变革。08年以来,在“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下,更多资本正在从偏向消费端物流的快递快运市场转向智慧物流方向,特别是大数据、智能分发、智能仓储、无人驾驶等新技术的应用实践。与此同时,以普洛斯、BATJ等为代表的产业资本主导的物流行业投资也渐成规模,整个市场的投资正在从成长型投资更多转向并购产业投资,进一步推动着产业整合和市场结构变革。另外从2020年正式推动网络货运平台的兴起,催生更多领域的物流平台诞生,在整体产业发展节奏下带动各类平台形成可协同的链.从而实现传统物流企业以信息和科技为载体和产业链协同发展.

        3、网络货运平台的兴起

        物流行业的平台企业也面临着盈利性难题,主要的掣肘在于,其一,平台整合的运力多为外协运力,平台对其的实际控制力和履约服务的质量难以保证,易引发货源订单不稳定的问题;其二,平台最初多以补贴等方式吸引运力资源加入,并用后市场增值方式来稳定运力资源,但补贴不能持续,平台的用户流量与粘性根本无法保证,后市场服务价值更无从谈起;其三,交易支付环节未完全打通,延伸服务的价值尚未释放。而网络货运平台的要求和政策推导最终以上问题,做为实际承运方放弃单纯依靠信息匹配的模式,逐步走向重视履约的道路。依托实际场景,构建上下游生态体系,形成完整的履约交付结算链条,承担对合同、资金、货物、运输责任的管控,另外在业务数据化应用上,打通交易平台,构建交易闭环,释放数据价值,并基于沉淀数据,拓展车后市场与金融等延伸服务,以增强用户粘性。

        跨越从无车承运到网络货运的整体变迁,经过从“开票工具”到先进物流组织形式的角色转换,以网络货运平台为代表的物流平台近年来迅速成长。特别是《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经营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一周年以来,平台从仅有的开票业务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和规模化。据统计,截至目前,至少已有800余家企业取得了网络货运经营资质;在交易类平台中,网络货运平台占比高达90%。“网络货运平台已成为物流平台发展的主要业态,并从数据化阶段步入数字化时代。”网络货运的这两点变化也是2020年物流服务平台所呈现的两大显著特点。此外,去年,传统物流企业平台化转型意愿明显增强、信息匹配平台转型为在线交易平台趋势明显、为物流平台提供支持的服务商发展迅速、物流平台及相关产业得到资本持续青睐这四个特征也较为突出。平台的出现有望使车辆空驶率从目前的40- 50%下降到20%左右。可以说,平台经济这一互联网时代的典型商业模式正在推动着我国物流行业从分离走向连接、从无序走向集约。

        现象背后,是无形的“覆雨翻云手”在起作用;物流平台的新变化,是利好政策刺激、技术赋能及市场选择的结果。

        回归底层商业逻辑,如果对物流行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思考,从商业模式的视角解读新经济下的物流生态,那么我们总结发现供应链创新、“互联网+物流”、智慧物流是物流市场的主风向标。传统企业专注供应链创新,沿物流产业链不断提升服务附加值;新进入者立足“互联网+物流”模式,依靠互联网基因与生态圈意识打开局面;电商物流则凭借客源优势和网络体系迅速入局,并以技术能力抓住智慧物流的机遇。

2

物流及网络货运企业哪方面要"快"?

        快战略的第一法则是快速融资、快速成品、快速进入、快速占领市场等。整个20世纪形成并稳固的企业战略是常规战略,可以说是空间主导的战略。无论是领域、专业化和多元化,还是地域(当地——全国、跨国——全球),都是以空间环境变化为主角地位的战略导向。而快战略是在常规战略的基础上,寻求时间轴上所带来的变化,即时间导向的战略。为了快,在领域选择上,企业不得不选择尽可能小的“域”,以确保成功率。这被任正非形容为“针尖战略”,我们称之为“利基战略”。

        1、优势能力的线性复制

        传统物流企业未来将继续充当着物流行业的核心力量,并不断通过业务拓展,实现盈利能力和议价能力等领域的自我突破。行业头部企业将逐步纵向延伸业务链以提升自身服务价值,而中小物流服务商则将专注于降本增效和基础物流服务领域的横向扩张。在转型过程中,通过拥抱数字化建设,挖掘优势的线下资源,实现潜能协同,将成为重中之重。在大量资源重资产投入以参与整合过程的同时,如何降低运营成本、增强与原有网络的协同更是应对公路运输低毛利率、取得长足发展的关键.

        各类基础物流服务商纷纷完成业务领域的拓展,单点、单线的业务边界逐渐模糊,物流企业以更加多元的业务结构为目标,探索更大的生存空间,尝试服务领域的横向拓展。在新业务领域内,物流企业一方面利用自身现有物流资源要素,如仓储网络节点、干线运力等,与新领域的服务需求进行最大化的融合;另一方面则以现有客户资源为起点,拓展所能覆盖与服务的客户生命周期。

        长期耕耘市场的物流企业,经过多年业务开展,它们累积了丰富的物流资源,如网点、线路、数据应用、技术手段等要素,以及品牌等无形资产。依托上述资源,这些企业得以将服务能力向临近细分市场“线性复制”,甚至实现业务的扩张。

        2、业务数据化先行

        业务数据化“这一概念属于老生常谈,互联网行业中,数据是一切行为的基础。业务运转过程中会产生、积累大量的数据,在大量的数据中提取重要信息利用、分析、迭代,才能促进业务可持续的正向发展。这一完整的循环过程才能称之为“业务数据化”。这种数据采集来源与对业务的KnowHow紧密相关,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力求有用。而“数据业务化”则是指数据经过分析加工后,智能化地去反哺业务,使其更精准、更高效、解放基础性工作的人力,并超越人工的局限.

        物流是全流程的运营管理,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服务质量。在系统中,如何应对成千上万人员同时操作使用,如何进行岗位设计、流程最优、有效管控、异常协调、绩效考核、智能处理等都是一种挑战,而物流企业熟练应用SAAS系统或自建系统,把所有参入业务的要素纳入系统形成关键数据,使物流企业每个业务都算数,最终能形成自有的数据资产.

        3、形成跨界抓手

        一,目标市场进入的选择,即“跨界有据”。通常,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及客户需求进行延展,物流企业需要锁定多个战略性进驻的细分市场目标,结合相应市场基本面分析及企业自身的状况梳理,判断进入价值及难易程度,理性地锁定目标市场范围,便成为了成功跨界的根本。

        二,如何发挥业务的协同效应,即“跨界有道”。进入新的目标市场后,新业务与原有业务的关联关系需要被清晰定义,在“分与合”间作出选择,判断二者的协同。对物流企业而言,合网意味着集约化程度高,但同一网络多产品运营加大了管理的复杂性;分网使管理高效而清晰,但资源利用效率不足的问题严重。在此基础上,如何实现整体网络和资源的多业务共享与协同,也是在细分市场能否突围成功的先决条件。

        三,制订清晰的实施规划,即“跨界有术”。首要的是如何快速补齐服务能力短板,在新的业务领域立足。如快运进入快递要求企业补充支线、提升末端服务;快递进入快运则需补足不同的揽货、分拣、路由规划能力。一些企业已开始筹划相关能力建设。如物流升级或向线上融合,通过网络货运平台也许是个很好的抓手.

3

物流及网络货运企业哪方面要"慢"?

        1、聚焦关键核心不断迭代

        物流企业要重视其核心业务、核心专长、核心市场、核心客户,只有关注了自己的核心才能更加有效的关注自身发展。客户的核心价值变了,物流服务还在原地不动,没有关注核心,而是一味地被动服务,就等于慢慢退出竞争的市场格局。今天的格局需求是主动的,因为这是一个需求的市场,是一个买服务的市场,而不是生产什么就卖什么的市场,更不是想当然的市场。

物流企业转型不是转行,转型是指在这个企业和行业里,用可持续创新、可持续价值来提升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水平,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实现分阶段的转型,而不是本身是物流企业转型成金融企业,忽略了自身的优势,反而去需要再生长一个原本不属于自身优势的触角,非常容易轰然倒塌。如何实现成功转型,如何衡量成功转型,需要的是围绕自身的转型,增加了什么,助力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最终是不是那个想要的自己,如果转型后自己都不知道这是谁,转型也就失去意义了。

        2、现金流和产品线打磨

        现金流和产品线是企业战略自由度的体现。现金流是企业经营的保障,一定要稳健,尤其物流规模企业;产品服务线是企业发展的基础,需要持续优化和打磨,且不能过于单一或急促,避免满盘皆输。

        现金流是企业的生命线。过去一年里,有一些企业倒下了,其中绝大部分是现金流出了问题。要追求有利润的收入,追求有现金流的利润,这非常重要,需要“务实”的聚焦比重。

        服务产品上客户的需求已经从一种或几种交通方式,演变为端到端的服务需求,除了传统线下物流定制服务存在的同时,行业正在涌现出许多线上一站式端到端的一体化需求;他们渴望找到一个衔接点,满足其主要的业务需求,扩展边界,满足客户端到端一体化服务需求,客户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客户也拥有越来越多的主动选择权。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意味着企业必须建立以客户为中心,搭建直达业务终端的全渠道数字供应链系统,快速了解和满足客户需求。

        3、供应链思维探索

        供应链即产业链上下游的需求链状网,包括商流、物流/服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商流决定物流,物流驱动商流是供应链的核心逻辑。大多数企业受到传统的“成本思维”影响,目前对于供应链认知,尚且还停留于采购、物流等环节,导致在企业供应链上下游客户之间,业务协作仍处于信息孤岛,无法协同发力,从而被隔散于供应链各个环节,一直不能与终端客户链接。

        科技产业物流整体外包将成为趋势:首先,科技企业核心是技术和产品,物流并非其核心竞争力,易于接受业务外包;其次,自建物流成本高、管理难,合同物流服务品质在资本和平台推动下持续提升,逐步形成供应链综合服务能力。

        科技进步带来运输方式的变迁,推动供应链变革;资金流和信息流逐步从物流独立(线上化)。有别于消费互联网,物流业连接强度和效率差异显著,不同细分市场有其最优网络结构,这也抑制了平台模式的空间。

        4、网络和产业融合协同

        如何获取稳定的货源?如何提升运营能力、优化物流解决方案?从哪里获得物流链的更高服务价值?这可能是咱们企业持续追寻的,物流归根结底还是要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实际的货物承运,用信息化技术和运营管理能力缩短运输链条,以此实现物流降本增效,利用网络货运提高服务能力,网络货运本身全链条可视化优势能获得更多上游货主入驻,业务模式沉淀下来变成可随即调用和组合的具体操作方案,即使个性化、碎片化需求也能迅速满足。当网络货运平台做到一定规模时,或者不仅能满足自身业务还能横向装业务进来,就相当于一个小生态,纵向横向融合,集采更有优势的资源进行协同,用好资金、数据等开拓新增值业务。

        物流行业消化成本的方式,通常是往底线竞争,这导致线上化、透明化、智能化很难。近几年,网络货运平台获得政策类推,在发展机遇面前,不少企业开始依靠大数据和技术手段深耕这一领域,许多企业不断在发展中投入应用各种智能硬件,并规范服务流程使其标准化,进而实现了平台从业务到产业的数字化和线上化。

        5、数据及技术沉淀

01.png

        从物流业务本身上下链接,会惊喜的发现数据附加相关性可实现的比物流数据本身更有意义,比如上游生产制造业的发货周期,进货周期,生产频率,生产效益,结款周期,流通方向,流通渠道等等,这些都是物流数据本身不经意的沉淀。但是如果单就数据而数据的话,其实这些就是运单信息罢了,只是一些内存,而当实现数据延展性时,2B的数据赋能就实现了。无奈咱们这些物流行业生产数据者们正被这个行业慢慢吞噬,因为他们没有成为数据的受益者,成为被压榨者。物流行业蓬勃发展,信息技术与大数据已经开始逐渐成为常态,眼下的任务是如何实现数据生产者到数据受益者,以及如何实现数据采集者到数据转换者、实现流水数据到闭环数据、实现单板数据到温度数据。

        在数据概念持续“发热”的年代,单纯依靠数据的加工与分析提供服务意义重大,但仅通过数据服务实现真正盈利,似乎还很难是当下的主旋律。客户及其需求推动业务产生,业务运行主导数据沉淀,大数据的价值必须结合场景才能落地。数据技术能力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但数据从哪里来,数据的精确性、全面性、时效性如何保障,则似乎是更接近本源的问题。同时,当代国内的企业还在数据思维建立的初期,即便部分先行者业已通过数据挖掘出新的价值,教育市场依然任重道远。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免费到收费的商业模式也自然需要相当的时间被人们接纳。此外,如何增强大数据对物流场景的渗透,开发更多高附加值的衍生服务,形成更为完备的盈利模式?

        平台型企业的使命在于持续增加连接的数量和强度,构建护城河与进化力。物流属于线下强运营业务,即连接强度和效率差距很大,这限制了企业的平台化空间。物流企业的“平台化思维”与平台企业的“落地化运营”显得更为关键能力。


产业互联网定义:产业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连接企业与企业之间商品流通,提升产业链与供应链协同效率,具体包括B2B电商平台、供应链金融平台与网络货运平台等多种平台业态。


【版权提示】网盛产业互联网研究院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xw@netsun.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关于研究院网经社关于网盛
© 生意宝(002095)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10002000015号 工商执照 浙ICP证  网络工商